|
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
|
t;0.005)。 3.感染与年龄的关系:本次调查以2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年龄愈小或愈大感染率相对愈低,见表2。
表1 不同地区人群布病血清阳性率
地 区 调查人数 阳性数 感染率(%) 百 草 坡 29 9 31.03 县畜牧局 48 5 10.42 丙 底 乡 75 3 4.00 热柯觉乡 61 0 0.00 合 计 213 17 7.98
表2 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组(岁)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10~ 26 1 3.85 20~ 58 8 13.79 30~ 64 4 6.25 40~ 37 3 8.11 50~ 20 1 5.00 ≥60 8 0 0.00 合计 213 17 7.98
4.感染与职业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所查职业人群以兽医和放牧员感染率最高,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6.34,P<0.005)。 表3 感染与职业的关系
职 业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兽 医 24 8 33.33 放牧员 28 6 21.43 饲养员 7 0 0.00 屠 宰 1 0 0.00 农 民 123 3 2.44 工 人 9 0 0.00 学 生 4 0 0.00 干 部 17 0 0.00 合 计 213 17 7.98
二、畜间流行情况:我们对百草坡牧场的牦牛、改良站的绵羊、丙底乡的黄牛、马等共333头(只)牲畜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其结果见表4。 表4 畜间布病感染状况
地 区 畜种 检查数 阳性数 感染率(%) 百草坡 牦牛 231 109 47.19 改良站 绵羊 76 0 0.00 丙底乡 黄牛 24 0 0.00 马 2 2 100.00 合 计 333 111 33.33
讨 论
一、感染来源分析:金阳县1995年以前人间一直未做过布病调查,所以没有感染和病例记载。百草坡牧场建场于1979年,从1979年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牦牛,其中1986、1987年从甘肃天祝、省内的若尔盖、九龙等布病疫区县引入牦牛425头,未经检疫、隔离等措施即与本地牛混群放养。1989年出现大批牦牛流产,流产率达13.5%,经查20头有流产史的牦牛中就有17头为布病SAT阳性(85.00%);1993年又从该场牦牛流产胎中分离出1株牛种布氏菌9生物型〔2〕。由此说明,由于没有畜间检疫等措施,牲畜的引进导致传染源的传入,引起百草坡牦牛布病的爆发流行。 二、疫情范围:1996年我们以百草坡牧场为中心的人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百草坡的人和牦牛布病感染率均较高,分别为31.03%、47.19%,虽然目前疫情范围仍较局限,没有向周边扩散的明显迹象,且呈点状分布,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和重视,加强防治。 三、流行特点:人群感染以兽医和放牧员为高,说明其与牲畜接触多而密切有关,县畜牧局人群感染率(10.42%)较高,其阳性感染者亦多数是兽医,且大多有到百草坡牧场工作如采血、免疫牲畜等经历,由此显示出明显的职业特点。布病感染者主要是青壮年,老年和未成年者相对较少,青壮年作为主要劳动力,与牲畜接触的频率和被传染源感染的机会相应要大些。本次调查,人间布病呈现出感染率高而发病轻且不典型的情况,显示了牛种布病的流行特征。另外,仅查的两匹马血清SAT均呈低滴度(1∶50)的阳性,这可能与马涉足范围广受感染的机会多有关。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危人群HIV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山东省1990 1996年农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