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不同地区麻疹流行特点分析 |
|
占该地总地理面积的百分比,X5);②工作指标:麻疹疫苗报告接种率(X6)、AFP监测质量(X7);③结果指标:1981~1995年平均流行周期(X8)、1991~1995年“爆发县”的百分比(X9)、1991~1995年麻疹平均发病率(X10)、0~6岁组麻疹病例的百分比(X11)、7~14岁组病例的百分比(X12),共12个指标。 三、资料的校正:利用各省疾病监测点甲、乙类传染病的漏报调查资料来校正麻疹平均发病率〔1〕。 四、指标的取值与计算:除X8,X9,X10外,其他指标均采用1995年数据。 X7:为等级资料,是根据各省AFP报告发病率等AFP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1”表示“监测质量较好”,“2”表示“一般”,“3”表示“较差”。 X8:首先利用图形技术找出各省1981~1995年15年内流行曲线高峰的频数f,X8=15/f。 X9:“爆发县”的定义:以1991~1995年我国所有县的年发病率为观察样本,确定90%位点,以大于该点发病率的县定义为“爆发县”。X9=该省5年内所有“爆发县”数/(5×该省县数)。 X10: X10=1991~1995年所有麻疹病例数/同期该地合计人口数。 五、分析方法:①主成分分析。本研究选取的12个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有理由设法将这些指标中的主要信息分门别类的提取出来,综合成几个主成分,根据少数几个主成分值来分类。通过SAS统计软件中的PRINCOMP过程进行分析。②聚类分析。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指标,用SAS统计软件中的CLUSTER过程进行聚类分析。由于原始资料中各统计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且数据的数量级相差较大,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标化。
结果与分析
1.各省“爆发县”的百分比:以1991~1995年所有县的年发病率为观察样本,假定5年内全国有10%的县发生麻疹爆发,则取90%位点,该点值为29.96,即定义发病率大于29.96/10万的县为“爆发县”,计算出各省X9值。 2.各省平均发病率的校正:首先分析全国疾病监测点内1990~1995年麻疹漏报率与甲、乙类所有传染病漏报率,结果显示两种漏报率基本一致。同时,监测点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构成比与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类似。因此,可通过1995年各省(上海、天津资料缺)监测点的甲、乙类传染病漏报率来校正麻疹平均发病率。 3.指标的相关性:X9与X10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R=0.97158)。两指标均反映流行强度,从统计学意义上,应选其中一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否则增强了流行强度的影响。该结果进一步表明, 较高的麻疹发病率,主要是由于爆发流行引起的。 4.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5%(表1),认为比较满意(通常累积贡献率达70%以上即认为比较满意〔2〕)。根据旋转后的主成分模型,并参照表2中前3个主成分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与主成分有较大相关性的指标为:主成分一:X1、X7、X10、X9、X5、X2、X4、X3;主成分二:X11、X12、X6;主成分三:X8。即,第一主成分主要吸收了X1、X7、X10、X9、X5、X2、X4、X3指标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吸收了X11、X12、X6指标的信息,而第三主成分主要吸收了X8的信息。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五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危人群HIV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