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
|
ey words:femoral unstable p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plate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公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1~3]。当前对于此型骨折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议,文献报道采用滑动髋螺钉(DHS)固定失败率高达24%~56%,以股骨近端重建钉(PFN)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虽然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移位,但并不能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4]。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股骨上段外侧壁构型相匹配,采用3枚拉力螺钉从不同角度固定股骨头颈部,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近年来广泛用于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为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笔者自2003年6月~2007年5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采用DHS和解剖钢板治疗58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现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60~83岁,平均6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 15 例,跌伤 30例,坠落伤 13 例;骨折类型采用Evans分型:ⅢA型24例,ⅢB型19例,Ⅳ型15例;并存病包括:糖尿病9 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 7 例,脑梗塞 7 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49 例有不同程度的髋部骨质疏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成两组,32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26例采用滑动髋螺钉固定。2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行皮牵引,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在全身状况许可后尽早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全麻。
解剖钢板内固定组:患者取平卧位,患髋垫高约10 cm,调整好C型臂X线机方向。采用德国Link公司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做髋关节外侧切口,起自大转子顶点上方3 cm,向前弧形经过大转子,向骨干方向延伸,止于大转子下方约5 cm。剥离股外侧肌在大转子外侧止点,显露股骨近端的前面及外侧面,在股骨颈基底部上下缘各放置1把髋臼拉钩,切除髋关节囊前下缘,显露股骨颈基底部的前面、上面和下面。先复位小转子,用螺钉将其与远折端固定,向前撬起后倾的头颈部骨折块,而后牵引外展内旋下肢,纠正远近骨折端移位和恢复颈干角。在股骨近端外侧壁偏后放置解剖钢板,先在钢板滑槽孔钻孔固定,不上紧螺钉,以便能对钢板进行纵向微调。用3枚2 mm克氏针向股骨颈内固定骨折端,3枚克氏针在颈内呈三角形分布,其中2枚位于股骨颈内下方,另1枚位于中上方。克氏针深度到达股骨头关节面下2 cm。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证实后,测深确定螺钉长度,逐一拔除克氏针并拧入松质骨螺钉。拧紧滑槽孔皮质骨钉。继续完成其他皮质骨孔螺钉固定。对大转子骨折或转子部冠状面骨折,分别从钢板上下缘另用2~3枚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不能解剖复位时,将股骨稍作内移,复位后将颈干角增大10°后固定(图1~3)。
DHS内固定组:患者体位和切口显露方法同上。采用美国通用公司动力髋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下自股骨大转子下2 cm处用135°角度定向器定位后打入导钉,导钉置于距离股骨头关节面下2 cm,并且位于股骨颈正中,测量所用加压螺钉长度,用电钻沿导钉扩孔,而后在钉尾套上适当长度的套筒钢板,用螺钉将钢板与股骨上段固定,最后将加压螺钉拧入加压螺钉尾孔内。
2组病人术后均不作牵引,穿“丁”字型防旋鞋,积极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3周内禁止侧卧、盘腿或交叉腿。6周内患肢完全不负重,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以后依据X线片骨折愈合程度由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布鲁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腰椎横突间入路解剖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