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全球变暖与传染病动向

飞机环球飞行会形成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在气候变暖生态关系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仅影响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新旧病原体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4,6〕。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一些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等将在炎热和潮湿的气候下肆虐;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登革热、脑炎等将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据预测,气候变暖引起的传染病流行,将威胁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始于1961年的世界霍乱第7次大流行,至1995年仍不断扩大蔓延;前6次大流行最长1次流行持续24年,而第7次大流行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中已持续流行35年疫势不减,90年代以来仍保持着高发病率水平,1994年成为大流行以来报告国家(地区)和发病人数最多的1年,共有94个国家(地区)患者达38万多人。第7次大流行的病原霍乱弧菌埃尔托生物型,最突出的生物学特征是易于在外界水体中生存繁殖及越冬,受着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且自1992年又出现了霍乱弧菌O139群新病原引起的霍乱流行,使病原演变的更加复杂〔8,9〕。其他感染性腹泻也呈上升趋势,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东西方不断报告,美国一次500多人因进食汉堡包(牛肉馅饼)所致爆发中,151人住院,45人(9.5%)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3人死亡。日本自1996年5月下旬至7月底在36个都道府出现由大肠杆菌O15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流行,患者9 000多人,8人死亡,并从牛肉、牛百叶中分离出O157。疟疾在世界上流行于107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40%的人口受到感染发病的威胁,1995年估计现患病人约5亿人,死亡210万人〔10〕。
  在我国城乡,报告管理的肠道传染病中如病毒性肝炎(以甲型为主的地区或戊型为主的年份)、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病等,已成为当地多发的主要传染病。在城市,这几种病已占传染病总数的95%左右;在农村,也占80%以上,还不断出现局部地区的爆发流行。我国不少省市伤寒发病率仍持续在较高水平,且出现了因水源被污染造成的爆发流行。新疆南部地区1986年发生戊型肝炎流行,主要是水源被污染引起,至1988年发病近12万人。普遍多发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天津为例,在腹泻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每年有20余万人。我国流行的霍乱,1993年以前的33年间,某省市一直是最北端的流行省市,而1994年流行向北扩大到一新省份,1995年继续向北流行扩大到另一新省份。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传染病
    贵州省第一轮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实
    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