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性病疫情的过去 现在与将来 |
|
张君炎
当前,我国性病流行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危害日益严重。1995年全国性病报告病例362 654例,报告发病率为30.71/10万,比1994年(26.04/10万)上升18.00%。许多地区的性病发病率,在传染病发病顺位中已名列前茅(第2、3位),如不大力加强预防与控制,预计今后疫情会继续发展蔓延。5~10年后,我国将有可能是以性病为主要传染病病种的时期。“九五”期间以及“九五”以后,我国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 近20余年来,性病原来的概念逐渐被性传播疾病(STD)这一新的概念所替代。其范围与内容也扩大了,除原来的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第四性病)外,还包括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及衣原体、支原体感染、艾滋病等20多种。 一、过去流行情况:建国前,我国性病流行也十分严重,根据历史资料和建国初期的调查,梅毒患病率在一些民族地区高达21.00%~48.00%,一些大城市4.50%~10.00%,农村0.85%~3.80%。1949年调查,北京市妓女梅毒患病率高达84.90%,淋病为53.80%;上海市妓女梅毒患病率为58.10%,淋病为78.00%;武汉市妓女性病患病率高达92.28%。估计1949年当时,全国大约有1 000万左右的性病病人。 二、现在流行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方使性病特别是梅毒的发病率迅速下降,至1964年我国即正式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可惜70年代末、80年代初,性病在我国大陆又死灰复燃,且日益蔓延。 1.历年性病发病情况(疫情报告数):自1977年报告首例以来,性病疫情逐渐扩大蔓延,至1988年全国30个省(市、区)均有性病病例报告,疫情成倍上升(表1)。 2.病种构成:1991年卫生部颁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8种性病为必须报告的性病。全国性病历年的构成变化见表2。
表1 1977~1995年全国性病发病情况
年份 病例数 发病率 (/10万) 报病省 (市、区)数 1977 13 - 2 1978 2 - 2 1979 1 - 1 1980 48 - 3 1981 169 0.02 6 1982 627 0.06 10 1983 996 0.10 12 1984 2162 0.21 19 1985 5838 0.56 25 1986 23534 2.24 28 1987 49234 4.64 29 1988 85977 7.04 30 1989 139724 12.32 30 1990 157108 13.85 30 1991 175528 15.48 30 1992 199733 17.62 30 1993 240848 21.24 30 1994 300466 26.02 30 1995 362654 30.73 30 合计 1744659
3.年龄分布:性病患者以20~39岁年龄组最多,其平均构成占83.10%。20~岁和30~岁年龄组性病发病专率均在70/10万左右(表3)。 4.性别分布:男女两者发病逐年上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但性别比例有缩小趋势(表4)。 5.高危人群性病检出情况:高危人群如卖淫、嫖娼、吸毒、性乱人群中性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表5、表6)。 6.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从沿海沿边到内地,从城市向农村发展蔓延(表7)。 7.儿童性病发病情况:近几年来,儿童性病发病有增加趋势(表8)。 8.流行特点简析:我国性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由1977年的13例增至1995年的362 654例,发病率由1981年的0.02/10万上升至1995年的30.73/10万。1977~1988年发病上升较快,年平均增长124.31%,1989~1995年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年平均增长16.64%。说明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收到了一定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全球变暖与传染病动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