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转化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后不同时段是否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
  三、资料收集方法:
  1.“职业”供血员:从N市血站和供血员组织牵头人,获得供血员成员名单及血站筛查检测结果。通过家访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调查对象历次医学检查及诊治经过。如个人保存的门诊病历卡记录、医疗卫生机构的原始记录或档案。
  2.住院病例:查阅住院病历档案,收集住院期间诊治情况。通过登门家访收集住院前后的医学检查门诊病历卡记录。
  3.体检与采集静脉血:所有调查对象于调查时,均进行体检和采集静脉血5ml,12小时内完成血清分离、检测ALT、总蛋白、白蛋白指标,剩余血清置-18℃以下冰箱保存,待统一检测其他有关指标。
  四、检测试剂与方法:本次调查时采集的血标本,采用统一购买试剂、规范操作程序,由实验专业技术员专人负责检测。
  1.总蛋白、白蛋白、ALT检测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依次为:960501,960601,960603。
  2.抗-HCV 检测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9607252。
  3.HCV RNA检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二室提供试剂并合作完成检测。
  五、HCV初次感染时间的判定:
  1.“职业”供血员:血站筛查抗-HCV首次阳性的检测时间为该供血员HCV初次感染时间。本组供血员均固定于该市血站供血,正常情况下,每隔1个月左右供血一次。该市血站对所有供血员每次供血前,均常规检测抗-HCV,因此,本组供血员人群首次出现抗-HCV(+)的时间与HCV实际初次感染时间很接近。
  2.住院病例:住院病例多以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才就诊,其确切的初次感染时间较难确定。本研究以患者首次检出抗-HCV和/或HCV RNA(+)的时间,作为该患者的HCV初感时间。这与实际初感时间可能相差较大,则会明显低估其慢性转化率。
  六、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依据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慢性肝炎临床与病原学诊断标准〔2〕,本研究以HCV感染超过6个月,且ALT>40U、白蛋白/球蛋白<1.5、抗-HCV(+)和/或HCV RNA(+),具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者判为慢性丙型肝炎。

结  果

  本研究共142例,其中“职业”供血员组118例,住院病例24例。男性67例,女75例;年龄最22岁,最大57岁,平均38.3岁。经方差分析,男女性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1.“职业”供血员人群HCV感染慢性转化率:慢性转化率是指HCV感染者中,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数占感染总数的百分比。笔者以HCV感染后不同时段,分别统计>6个月、>1年、>2年、>3年和>4年的慢性转化率。附表列出了供血员HCV感染后,不同时段慢性转化率。结果HCV感染后6个月慢性转化率为55.93%,1、2、3、4年慢性转化率依次为50%、48.54%、46.47%、46.43%。表明在所观察到的4年多时间内,供血员感染HCV后慢性转化率维持在46%~56%的较高水平;HCV感染2年后慢性转化率基本稳定在46%~48%之间。
  2.医院丙肝病例慢性转化率:调查24例丙肝,其半年慢性转化率为41.67%,明显低于供血员组的55.93%;1年慢性转化率为29.41%,呈明显下降趋势;2年及3年分别为25%、20%;4年则为0。各时段的慢性转化率均与供血员组的持续高水平截然不同。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病毒性肝炎病家防病状况与家庭二代发病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干扰素α与阿德福韦酯不同联合方法治疗
    CD150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体外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妊娠中晚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妇女胎
    肾移植供者肝炎等病毒和螺旋体的调查
    广西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的
    肝炎灵片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两种新发现的肝炎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海南省汉族和黎族中乙型肝炎病毒前核心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