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因素 |
|
毛伟宾
[摘要]学生在遇到学业困难时为什么不愿意寻求帮助?西方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首先对寻求帮助行为做了动机—归因分析,指出了寻求帮助行为的两面性:寻求帮助既可以是适应性的学习策略,也可能成为低能力的线索。他们还从年龄、性别、学业课目、成绩等方面逐一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寻求帮助,自我关注动机倾向,任务关注动机倾向 分类号:B844.2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一个合理反应应该是寻求帮助(help-seeking)。最近一些关于孩子们寻求学业帮助的理论和研究都把寻求帮助看作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提高的一种适应性的策略。因为寻求帮助比永远放弃更有利,比消极等待更适应,比无为坚持更有效。然而教育实践却表明,许多学生在需要帮助时却不主动寻求帮助。为什么学生们在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在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却不愿意寻求帮助?西方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对这一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拟从年龄、性别、学业课目、成绩等方面对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引起我国学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1 寻求帮助行为的动机―归因分析
为了论证寻求帮助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许多研究者都从动机角度分析了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研究者一般认为寻求帮助与学生的动机特征有关,特别是与学生们在学习中受内部动机或外部动机支配的程度有关。但实验的结果却大不相同。Nelson和Jones的研究表明,内部动机与学生寻求学业帮助的意图和行为成正相关[1]。而Newman的研究却发现,内部动机与小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成负相关[2]。 早在1984年,Nicholls就在动机研究领域中引入了自我关注动机倾向和任务关注动机倾向(ego-involved motivational orientution,task-involved motivatioral orientation)的概念[3]。自我关注动机倾向是指成就行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超群以保持高自尊。因此,这一动机倾向在标准化评价、人际间的竞争以及事关重大的能力测验等情景下更加突出,而任务关注动机倾向是指成就行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理解和提高效率,强调的是任务完成和个人进步。Butler和Neuman通过实验分析了自我成就目标和任务成就目标对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4]。他们指出,学生在自我成就目标中,往往会把寻求帮助看作是低能力的判断依据,即一个高能力的人是不必寻求帮助的,而低能力的人才会去寻求帮助;而在任务成就目标中,学生会把寻求帮助看作是促进个人进步和任务完成的适应性策略。即当把作业任务看作是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任务关注动机倾向)而不是检测自己能力的机会(自我关注动机倾向)时,学生在遇到困难后更可能会寻求帮助。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对寻求帮助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对此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寻求帮助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低能力的线索,从而影响学生的自尊。 另外,Graham和Barker等还对寻求帮助的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5]。他们给被试看一段录象,录象上两个学生正在做一些数学题。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个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帮助,而老师始终没给另一个学生任何帮助。然后让被试对这两个学生的能力高低分别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尽管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但被试往往根据学生是在帮助下完成的还是独立完成的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从归因角度看,寻求帮助行为可能成为低能力归因的线索。
2 年龄与寻求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年龄大的学生比年龄小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得更积极主动、更有策略方法。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们从教师、家长以及同伴那儿寻求学业帮助的比率是随年龄而增加的。对此种现象有许多不同的解释。Markman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能更加意识到寻求帮助的需要;Frey和 Ruble认为,年龄大的孩子会更加关心对自己作业情况的评价;Morine-Dershimer则认为,孩子们随年龄增长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课堂提问的规则和程序;Barnett等认为,孩子们日渐会鉴别有效帮助者的特点;Ladd和Oden则认为,孩子们寻求帮助的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日渐[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个医学论文: 成人后期日常能力研究的主要论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