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

结果已充分表明,欺侮是存在于儿童之间的普遍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
1.2 儿童欺侮随年龄变化的情况
  Olweus[ 2] 对挪威和瑞典中小学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表明,在中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报告的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而欺侮他人的比率,女孩随年龄的增长而有下降趋势,男孩则呈上升的趋势(只在14岁刚上中学时有一点下降)。导致欺侮或被欺侮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通常被其他同龄或年长儿童欺侮,因此,当他们长大些时,欺侮他们的年长儿童就相对减少了;二是随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社会化”,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而且更能体会到别人被欺侮的“感情”[ 5] 。Whitney 和Smith[ 4,5] 在英国的研究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1.2 儿童欺侮的性别差异
  儿童的欺侮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侮的比率上,同时也存在于欺侮的方式中。早在本世纪70年代末,Lowenstein[ 6] 对在1774名儿童(分5―7岁、7―11岁、11―16岁三个年龄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欺侮发生的频率方面,男生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近期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侮行为[ 7] 。
  欺侮方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侮。Bjorkqvist等人[ 8] 用同伴评定法测量了8―15岁儿童的三种攻击类型及其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发现男孩最为普遍地使用直接身体攻击,而女孩使用间接攻击最普遍,但是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变为更多地采用其他攻击方式。为验证这一结论在儿童欺侮问题上的适用性,Ahmad和Smith[ 5] 利用个别访谈和修订的Olweus问卷对8―11岁和13―15岁儿童欺侮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定义中加入了诸如“送恶意的纸条”和“没有人与他们说话”之类的间接欺侮方式,得到与上面类似的结果。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儿童多发性硬化九例分析
    精制孢子丝菌素的研制及其诊断儿童孢子
    儿童智力低下434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
    麻城市1969~1998年儿童伤害死亡趋势和
    儿童单纯肥胖症诊断方法学
    香港儿童健康服务
    黄绿色蔬菜对儿童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的
    13碳尿素呼吸试验在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
    幼儿园环境中铅含量对儿童血铅值的影响
    中国北方儿童格林
    紧扣儿童特点 突破 儿科学 教学中的一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