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 |
|
结果已充分表明,欺侮是存在于儿童之间的普遍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 1.2 儿童欺侮随年龄变化的情况 Olweus[ 2] 对挪威和瑞典中小学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表明,在中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报告的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而欺侮他人的比率,女孩随年龄的增长而有下降趋势,男孩则呈上升的趋势(只在14岁刚上中学时有一点下降)。导致欺侮或被欺侮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通常被其他同龄或年长儿童欺侮,因此,当他们长大些时,欺侮他们的年长儿童就相对减少了;二是随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社会化”,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而且更能体会到别人被欺侮的“感情”[ 5] 。Whitney 和Smith[ 4,5] 在英国的研究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1.2 儿童欺侮的性别差异 儿童的欺侮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侮的比率上,同时也存在于欺侮的方式中。早在本世纪70年代末,Lowenstein[ 6] 对在1774名儿童(分5―7岁、7―11岁、11―16岁三个年龄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欺侮发生的频率方面,男生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近期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侮行为[ 7] 。 欺侮方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侮。Bjorkqvist等人[ 8] 用同伴评定法测量了8―15岁儿童的三种攻击类型及其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发现男孩最为普遍地使用直接身体攻击,而女孩使用间接攻击最普遍,但是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变为更多地采用其他攻击方式。为验证这一结论在儿童欺侮问题上的适用性,Ahmad和Smith[ 5] 利用个别访谈和修订的Olweus问卷对8―11岁和13―15岁儿童欺侮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定义中加入了诸如“送恶意的纸条”和“没有人与他们说话”之类的间接欺侮方式,得到与上面类似的结果。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影响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