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 |
|
张文新 武建芬 程学超
[摘要]儿童间的欺侮问题是近十几年中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该文分三部分简述近年来国外该领域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最新动态,包括欺侮的概念及儿童欺侮发生的一般特点、欺侮产生原因的理论假设以及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对儿童欺侮的影响。 关键词 欺侮,一般特点,理论假设,影响因素 分类号:B844.1
欺侮(bullying)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欺侮对受欺侮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受欺侮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 1,2] ;而对欺侮者来讲,欺侮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欺侮行为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现象[ 2] 。可见,儿童欺侮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在本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但是关于学校情景中儿童之间欺侮问题的系统研究直到本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而且这些研究在很长时间内只局限在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区[ 2]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小学生的欺侮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其他国家公众、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如日本、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研究。近20年来,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但在国内,关于儿童欺侮行为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较广泛地参阅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中介绍了当前西方儿童欺侮行为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提供某些参考。
1 欺侮的定义及儿童欺侮发生的一般特点
英国哥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 3] 认为:“欺侮行为可以被归属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subset)。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一样,欺侮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欺侮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的故事或社会拒斥等。欺侮可由一个或多个儿童卷入”。Smith认为,欺侮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⑴未受激惹性(有意性);⑵重复发生性;⑶欺侮者和被欺侮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在形式上,欺侮可以分为直接欺侮(包括直接身体欺侮如打、踢和直接言语欺侮如辱骂、起外号)和间接欺侮(如背后说人坏话、群体排斥)两种类型。有关研究表明,与直接欺侮相比,间接欺侮通常不易为人们察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1,2] 。关于儿童欺侮发生特点的研究主要涉及欺侮发生的普遍性、欺侮的性别差异、欺侮随儿童年龄变化的趋势以及欺侮发生的地点等问题。 1.1 儿童欺侮发生的普遍性 在“有多少儿童卷入欺侮行为”这个问题上,Olweus[ 2] 用欺侮问卷对挪威715所学校13万名8―16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大约15%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卷入欺侮行为,其中约9%为受欺侮者,7%为欺侮者。严重卷入欺侮行为的约占5%(一周一次或更多),约3%以上为受伤害者,2%为欺侮者。与此同时,Olweus还受瑞典政府的委托对瑞典60所学校的1.7万名3―9年级的中小学儿童也进行了同样的问卷调查,发现了更高的比率。Olweus的这两次调查是目前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查研究。 在英国,Whitney和Smith[ 4] 利用修订的Olweus问卷对在24所学校的6758名中小学生的欺侮发生的普遍性进行了调查,发现:“一学期至少1次”有过被欺侮经历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和10%。而“一周至少1次”这样频繁受欺侮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4% 。另外,研究者[ 4] 发现,在小学,有12%的儿童每学期欺侮别人超过1次,有4%的儿童每周欺侮别人的频率在1次或1次以上;在中学,有6%的儿童每学期欺侮别人超过1次,有1%的儿童每周欺侮别人的频率在1次或1次以上。其他国家也得到了相似或更高的比率,如芬兰、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 2] 。 由于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或对欺侮的定义不同,在欺侮发生的普遍性问题上至今没能取得一致的结论。当然,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方法,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儿童对欺侮性质的理解不同,也仍然不可能得到相同的比率。但是已有的研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影响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