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 |
|
uo;Some jobs are jails”这样的句子作字面真实性的快速判断,结果发现,虽然被试能正确地将这类句子判断为字面不真实,但隐喻意义上的真实性常对此有干扰,即对字面意义为伪而隐喻解释为真的句子,被试得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其判断为字面不真实。这表明人们对句子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加工似乎是同时进行的。Keysar[14]和Gibbs等[15]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上述不同结果的研究可能与提供的材料、方法及考察变量不同有关,但纯匹配说也确实有不完善之处,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隐喻现象。首先是特征选择问题,按纯匹配说,得到解释的特征应是所有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征,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共有特征都得到解释,如在“外科医生是屠夫”这个隐喻中,外科医生和屠夫虽有很多共有特征:有职业,穿工作服,懂解剖,使用某种工具等,但这些共有特征却没有一个与这个隐喻的意义相关。另一个问题是相似但不相同的特征的匹配问题。如在“人象狼”这一隐喻中,狼作为食肉动物的特征与人作为食肉动物的特征是不同的。如果隐喻理解是纯粹的特征比较过程,这些不相同但又相似的特征是怎样匹配的呢?再者,这类模式不能充分解释隐喻的不对称现象。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位置颠倒时,通常有不同的释义。 “Most surgeons are butchers”与“Most butchers are surgeons”就有明显不同的意义,前者传达外科医生很笨拙的意义,而后者却表达屠夫动作细致准确的意义。此外,对只单独依据本体或喻体的特征就能对隐喻作出解释这种情况,纯匹配模型也无法解释。 上述这些问题对基于纯匹配说的隐喻理解模式提出了挑战,下述两类理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2 先提取模型
先提取模型(abstraction-first models)认为隐喻理解加工开始于喻体,并经历三个步骤:⑴从喻体找到或抽取出相关联的意义;⑵将喻体的该意义投射到本体;⑶通过把抽取的意义与本体特征相匹配来核实本体的意义。此种加工过程既适用于类比的理解,也适用于隐喻的理解。Glucksberg和 Keysar提出的隐喻理解的属性归类模型(attributive categorization model) 就属于这一先提取模式[16]。他们认为隐喻理解是通过指派给本体一个与喻体有关的抽象类别来实现的。这一类别要么预先存在于喻体本身,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临时从喻体推导产生出的特定类别,本体可继承该类别特征。在“My job is a jail”这一隐喻中,喻体(jail)被用来识别喻体作为其原型成员所在的那一类别(如令人不喻快的、压抑的、无自由的机构),通过把本体划归为喻体所属的这一类别的一个成员,本体(my job)便具有了不愉快的、压抑的、无自由的这些特征,从而实现对该隐喻的解释。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DNA片段的高效克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国外对儿童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