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市第一医院1988 199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
|
计室提供,连云港地区乙脑发病率及死亡率资料由市卫生防疫站提供。
结 果
一、流行病学概况:从1988~1996年的9年中儿科共收治患儿16 599例,其中乙脑患儿107例,占0.65%。男性61例,女性46例,男女之比为1.32∶1。农村98例,城市9例,农村为城市的10.8倍。发病年龄最小者为4月龄,最大者为9岁,4个月~4岁的共87例,占81.31%,~7岁17例,占15.89%,>7岁3例,占2.8%。发病季节分布,1990年首例发病于7月21日,末例为8月30日,流行持续40天。1992年首例发病于6月28日,末例于8月18日,流行50天,两年病例多集中于7月下旬及8月上中旬。这两年乙脑住院患儿共55例,占总数51.40%,分别各占全年住院病例1.56%(28/1 787)及1.53%(27/1 754)。全市1990年发病率为7.70/10万及1992年发病率3.71/10万。前4年与后5年相比较有很大差别(表1)。
表1 1988~1996年连云港地区乙脑发病率及死亡率及前4年与后5年比较
前 4 年 后 5 年 年份 发病率 (/10万) 死亡率 (/10万) 年份 发病率 (/10万) 死亡率 (/10万) 1988 3.33 0.28 1992 3.71 0.11 1989 3.66 0.06 1993 0.45 0 1990 7.70 0.55 1994 1.68 0.03 1991 1.69 0.09 1995 1.25 0 1996 0.3 0 平均 4.10 0.25 1.48 0.028
就诊最早时间为病后半天,最晚为病后10天。107例中,死亡6例,均为极重型。前4年与后5年在临床分型、病死率方面也有差别(表2)。 表2 1988~1996年乙脑住院患儿临床分型及前4年与后5年比较
前 4 年 年份 乙脑病例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死亡(%) 1988 6 1 2 3 0 0 1989 14 0 4 8 2 1 1990 28 10 6 7 5 5 1991 15 4 9 2 0 0 合计 63 15(23.81) 21(33.33) 20(31.75) 7(11.11) 6(9.52) 后 5 年 年份 乙脑病例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死亡(%) 1992 27 6 15 5 1 0 1993 3 1 1 1 0 0 1994 5 2 1 2 0 0 1995 4 1 2 1 0 0 1996 5 3 2 0 0 0 合计 44 13(29.55) 21(47.73) 9(20.45) 1(2.27) 0(0)
二、临床表现:107例患儿均以发热起病,以稽留热型多见。头痛7例,占6.54%,呕吐25例,占23.36%,抽搐81例,占75.70%,呈局部抽搐或全身强直痉挛。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1例间断抽搐4天。意识障碍98例,其中嗜睡77例,占71.96%,昏迷21例,占19.63%。呼吸衰竭10例,占9.35%。脑膜刺激征阳性者56例,占52.34%。深浅反射消失41例,占38.32%,巴氏征阳性60例,占56.07%。 三、实验室检查:周围白细胞<5.0×109/L 5例,占4.67%,5.0~10.0×109/L 32例,占29.91%,~20.0×109/L 56例,占52.34%,>20.0×109/L 14例,占13.08%。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50×106/L 28例,占26.17%,50~500×106/L 75例,占70.09%,≥500×106/L 4例,占3.74%,糖正常98例,轻度升高9例,蛋白正常92例,轻度升高15例。 讨 论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蚊媒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具有严格的夏秋季节性。临床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及颅内压升高等为主要特征。本文患儿发病以4岁以下多见,计8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1996年我国交通状况与车祸的典则相关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