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时间透视的研究 |
|
吕厚超
[摘要]文章对时间透视的概念作了概述,介绍了测量时间透视的两种方法类型及一些具体的相关方法技术,简要总结了时间透视研究中的两大争议点,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时间透视,目标测量法,创造性表达,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分类号:B842.1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对它的研究倍受人们尤其是心理学家的关注。通过对时间的系统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心理时间由时序(temporal succession)、时距(temporal duration)和时间透视(temporal perspective)[1]三个方面构成,时序是指事件出现的顺序(order)、位置(position),就是个人知觉到的事件的相继性和顺序性。时距是指时间的长短,即每一事件的持续时间。综观国内有关心理时间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着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时距和时序的研究上,对时间透视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此领域,如黄希庭[1,2]研究了未来时间和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并提出一个心理结构模型。另外,王振勇[3]在一篇综述性文章中提到一个“未来时间的新模型”——何时模型(When model)。此外,尚未见到其他人对时间透视进行过研究。 时间透视作为时间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人们的成就动机、工作道德取向、自我监控及焦虑估计等均有密切联系[4],并影响着人们看待时间的方式和态度。所以,对时间透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对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有关时间透视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时间透视研究的重视。
1 时间透视的概念
时间透视的概念由来以久。早在1931年,Lewin[5]就在一篇论文中使用了时间扩展(temporal extension)这个概念,并讨论了孩子较狭窄的视线如何在空间和时间方向上逐渐扩展,但他并没有使用“时间透视”这个术语。1939年,Frand[6]在一篇哲学论文中首先提出“时间透视”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于时间的态度以及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相互的动力作用受文化的影响,会对人们的现行行为产生影响。Lewin[7]引用了这一术语,并在后来(1952)把时间透视定义为“在有一定时间点的个人心理上对过去和未来的总的看法。”从此以后,尤其是本实世纪50年代以来,时间透视成为许多定量差异研究(quantitative differential research)的研究课题,比如,对未来时间透视与社会阶层、年龄、智力、成就动机、少年犯罪以及精神变态等关系的研究。 但是,由于时间透视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上的局限性,再加上各个研究者的不同研究角度,以前大量的研究曾一度造成“时间透视概念上模糊不清”。如,Leshan于1952年使用“时间目标取向”(temporal goal orientation)这个术语来代指未来时间透视的扩展所包含的含义。有人认为时间透视是一种认知结构或图式。还有人认为时间透视是一种个性特征。甚至有人建议,既然时间透视概念模糊,干脆使用“个人时间”(personal time)来代替之,因为个人时间是一个较普通的概念,容易定义。 概念的不确定必然造成研究上的混乱不堪,如许多人把时间态度(time attiude)和时间取向(time orentation)都冠以时间透视的名称进行研究[8],因此研究的可信性就受到怀疑。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时间透视概念的理解逐渐清晰起来。Agarwal[9]的研究指出,时间透视的概念包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总的心理表征。时间透视不是一个单维度变量,而是包括动机的和认知的两个方面,他进而鉴定了时间透视的一些维度:未来取向、未来扩展、运动(力)(locomotion)、乐观和悲观、内外控制等。并认为,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要作用。Lenning[10]认为,时间透视是指预期未来事件和思考过去事件,因此,时间透视就包含未来时间透视(FTP)和过去时间透视(PTP)两个方面。Nuttin[8]认为,给时间透视下定义时应考虑两点:一是个体的主观看法,二是客观事物的排列(arrangenment)或次序(sequence)。从主观看法上来说,时间透视是一种时间区域(z[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的人贵论 下一个医学论文: 注意中的返回抑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