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古代的人贵论 |
|
dquo;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孔子的后代季彦在引述了《孝经》的这句话后说:“贵有知(智)也。”[11]认为人贵于万物的原由是人有智。 东汉王充也持人贵在具有智能的观点,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12]又说:“夫倮虫三百,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13] 唐代刘禹锡则明白提出,人为贵的原由是人具有“天亦有所不能”的“能”与“最大”的“智”。刘禹锡说:“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相交胜尔。”[14]又说:“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指人)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人之利,立人之纪。”[15]可见,刘禹锡在这里既指出了人与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宋代二程说:“禽兽与人绝相似,只是不能推。”[16]“推”指思维的类推能力。这里二程将有无思维能力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认为人贵在有思维能力。陆九渊说:“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于五官最尊大。《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7]与二程观点类似,陆九渊也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由于人有思维能力。 明代王廷相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由于人的本性中具有智力和才能,使人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以为自身服务)。王廷相说:“人为万物之灵,厥性智且才,穷通由已。”[18] 明末清初王夫之从“本能”与“习能”的角度出发,认为人贵于万物的原因,是人具有很多后天习得的“习能。”王夫之说:“‘天地之生人为贵’,惟得五行敦厚之化,故无速见之慧。物之始生也,形之发知,皆疾于人,而其终也钝,人则具体而储其用,形之发知,视物而不疾也多矣,而其既(终了)也敏。”[19]他又说:“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知觉之有渐,寂然不动,待感而通也。若禽之初出于彀,兽之初堕于胎,其啄 之能,趋壁之智,啁啾求母,呴虞相呼,及其长而无以过。使有人焉,生而能言,则亦智侔雏 ,而为不祥之尤矣。是何也?禽兽有天明而无己明,去天近,而其明较现。人则有天道而抑有人道,去天道远而人道持权也。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20]他还说: “禽兽终其身以用其初命,人则有日新之命矣。”[21]这三段话意即,动物只靠与生俱来的几种本能而生存,人则尽管没有多少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能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大量的“习能”,故而人贵于禽兽。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心理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时间透视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