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古代的人贵论 |
|
汪 凤 炎
[摘要]重点挖掘与整理中国古代学者关于人贵于万物原由的论述,对中国古代学者关于人贵于万物原由的六种主要观点——人贵在具有智能、人贵在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人贵在有能用于相互交流的言语、人贵在“独得天地之全"、人贵在能劳动和人贵在能直立行走——逐一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得出四点结论。 关键词 中国,古代,人贵论,原由,人本主义心理学 分类号 59.804
1 引言 人贵论,即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者们在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时所整理出来的一种基本理论。潘菽和高觉敷于1983年在他们合著的“组织起来,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一文中,曾提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有八种值得珍视的基本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人贵论”[1]。其后,潘菽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一文中又论述了人贵论问题[2];并且,在《心理学简扎》(下)一书中,潘菽也论述了人贵论思想[3],由此可见潘菽对中国古代人贵论思想的重视。杨鑫辉在其1983年所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一文中,将人贵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之一[4]。高觉敷在其所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一书中也收录了人贵论[5],等等。简言之,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者们是普遍重视对中国古代人贵论思想的探讨的。因为大家认识到,人贵论思想“对科学心理学是一种极重要的根本观点。心理学如不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中的重要独特地位及其所能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要把自己建立成为一种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或不完善的科学,只能是很困难的,或者说是做不到的。”[2] 应该说,在当时整个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都还处于初创阶段的情况下,潘菽等人能从中国浩瀚的古籍中挖掘与整理出人贵论这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随着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过去对中国古代人贵论的研究,就会发现,过去学者对人贵论的研究有些不足之处:一是,过去对人贵论思想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显得较为薄弱。这与其重要性相比,显得有些不协调;另一是,过去主要侧重于找出中国古代哪些人的思想中包含有人贵论思想,而对古人论述人贵于万物的原由,只作了初步的整理,也显得较为薄弱。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人贵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蕴藏在中国古人关于人贵于万物的原由的论述中。为了弥补这两个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人贵论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力图做到两点:一是对中国古代的人贵论作较系统的论述;另一是将重点放在整理中国古人关于人贵于万物原由的论述上,以期使今人能对中国古代的人贵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2 人贵于万物的原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一向将人与天地并列,叫作天、地、人“三才”。而人贵论思想最早大概见于《尚书》。《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6]意即天地是万物所由生的父母,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孝经》也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 [7](天地所生,人最贵)。孙膑说:“问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8]人贵论思想自先秦产生以后,一直为后代学者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思想。在这之中,尽管有些学者只提出人贵于万物的主张,而没有说明人贵于万物的原因,如《孝经》中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清代龚自珍也说:“天地之顽也,得倮虫(指人)而灵。”[9]也有极少数学者有时将人兽混同,如戴震曾说:“若夫鸟之反哺,睢鸠之有别,蜂蚁之知君臣,豹之祭兽,獭之祭鱼,合于人之所谓仁义者矣,而各由性成。”[10]把动物的某些本能与人的社会性行为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但多数学者则提出了人贵于万物的主张,又论述了人贵于万物的原由。并且,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点也多样。在万物中,人为什么是最宝贵的?综观中国古代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六种:
2.1 人贵在具有智能 这是从有无智能角度出发,认为人贵于万物的原因,在于人有智能。该观点以季彦、王冲、刘禹锡、二程、陆九渊、王廷相、王夫之和戴震等人为代表。在中国古代关于人贵于万物原由的论述中,这是主流派观点之一。 如前所述,《孝经》曾说:&l[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心理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时间透视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