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
|
张志杰 黄希庭
[摘要]Howe和Courage通过对有关婴儿遗忘症和自传记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回顾,认为人类在婴儿期就已具有了对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婴儿遗忘症的消失和自传记忆的出现并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完全成熟或多重记忆系统的假设,也不需要语言的出现,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2岁末儿童“认知的自我”(cognitive self)的出现,为个体组织与“我”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随后,自传记忆的发展则是儿童记忆能力增长的结果。 关键词 婴儿遗忘症,自传记忆,认知的自我 分类号 59.824
自传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是关于自我(self)信息的记忆[1]。在自传记忆的研究中,婴儿遗忘症(infantile amnesia)现象困扰了心理学家一百多年,也就是成人很少能回忆起从出生到2―3岁之间所经历的事情,却可以回忆起此后所发生的经历。传统的记忆理论对婴儿遗忘症的解释为归因于储存失败(如知觉或神经系统的不成熟、无效的编码等),或者提取失败如压抑、编码和提取背景的不匹配等),并认为在早期的自传记忆中存在着不连续性[2]。但近来从大量有关动物和临床遗忘症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发展在2―3岁之间存在着一个转折点,人类具有两个结构、功能和发展速度不同的记忆系统,第一个系统被认为是支配2―3岁前儿童的记忆系统,称为“早期的”、“程序的”、“内隐的”或“习惯的”记忆系统,用来解释婴儿表现出来的非言语的知觉和运动技能记忆;第二种记忆系统则是2―3岁以后儿童和成人的记忆系统,称为“后期的”、“描述的”、“外显的”或”“可记忆的”“系统,是用来储存可用意识回忆和言语报告的经验的记忆系统。 Howe和Courage[3,4]重新探讨了有关婴儿遗忘症及儿童记忆的发展研究,认为在人类记忆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不连续性或转折点,婴儿早期就已具有了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婴儿遗忘症的结束和自传记忆的出现是“认知的自我"(cognitive self)发展的结果,大约在2―3岁“认知的自我”的出现为个体组织自我经历的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随着“认知的自我”的发展,以及言语的出现,个体的自传记忆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
1 自传记忆的出现 1.1 2―3岁儿童记忆的发展 研究表明人类在婴儿期就已具有了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信息保持很长的时间。目前,虽然还不清楚婴儿对信息的表征方式,但是研究发现婴儿却具有与年长儿童甚至成人相同的记忆组织机制,3个月的婴儿就能于知觉的相似性对刺激进行分类,9个月的婴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以概念的相似性作为分类的基础[5]。而且婴儿和成人的记忆过程都受以下集中因素的影响:⑴练习的数量和分布;⑵组织;⑶恢复;⑷事后信息;⑸回溯干扰;⑹编码条件;⑺回忆的提取效果。 在对前言语期儿童(2―3岁前)记忆发展的研究中,一般利用婴儿知觉的偏爱性(curiodity),采用习惯化-去习惯化、配对比较、延迟比较以及空间定位等实验程序来研究婴儿记忆的发展。对婴儿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以及活动模仿的研究也证实婴儿已经具有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将信息保持一定的时间。 对2―3岁前儿童事件记忆(event memory)的研究发现:⑴2岁的儿童可以会议起6个月以前的情景[6];⑵3岁儿童可以产生自发的或引发的结构良好(well-structured)的先前事件的描述[7]。3岁儿童的这种事件记忆不仅可以是日常事件如去公园、商场,也可以是一次独特的事件。Fivush等的研究表明即使是2岁的儿童也可以对近期的事件(3个月前)或远期的事件(6个月前)进行连贯性的描述。 虽然2岁儿童对事件记忆已经是比较准确,但是儿童记忆的只是事件本身,事件中的细节却容易遗忘,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得越明显。在一项有关的学前事件记忆的研究中,Myles-Worsley(1986)发现虽然对事件顺序的回忆非常准确,但对事件细节的回忆却依赖于有关知识的结构重建,而不是直接提取。甚至婴儿也可以把有关的经历保持几个月的时间。Terr利用口头和行为线索对儿童早期创伤经历(如失去亲人、车祸等[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 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心理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