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 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 |
|
者的积极行为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5]。据此,Barden认为,儿童对犯过情景中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是一种由高兴到难过、由积极到消极的二级模式,其道德情绪归因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这一判断模式后来得到了Nunner-Winkler和Sodian(1988)的实验支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最小的被试也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但大多数8岁以下儿童都认为侵害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而8岁儿童则把情绪的产生与道德标准联系起来, 认为侵害者将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6]。 研究者不仅验证了儿童情绪归因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考察了突出经验因素、具体获益因素以及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因素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 此后,Arsenio和Kramer从移情角度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作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者要求被试对故事中损人者和受害者的情绪都作出判断;然后再对情绪作出五级评定,以考察情绪体验在量上的席位变化[7]。实验结果表明,8岁儿童中先判断受害者情绪的被试,虽仍认为损人者会高兴,但“高兴”的等级有所降低,而这一效应在4岁儿童中却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对受害者的移情能力似乎只影响较大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判断。Arsenio据此推断,造成“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原因是幼儿缺乏与此相关的认知能力,不懂得受害者的不快情绪会对损人者产生影响,使他们也多少产生一些不快情绪。此外,我国的一些研究者从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上考虑了不同匹配情景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研究模式[8]。 众所周知,儿童很早就已经具备了某些复杂的道德知识,他们能够区分道德与习俗[9]。然而,为什么幼儿的认知性道德知识并没有导致相应的情绪性道德产生呢(如期望犯过者感到难过而不是高兴)?“快乐的损人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一种真正普遍现象吗?这一模式将在何种程度上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呢?最近,Lourenco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10]。一方面,研究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全面考虑了道德情绪判断中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研究者对研究过程作了精心设计,在针对故事情景设计的问题最后设置两个探查性问题,以使儿童有可能对犯过者体验到消极或混合的情绪。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探查性问题出现之前,大多数儿童都认为损人者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探查性问题出现后,大部分年幼儿童仍认为犯过者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然而,8岁儿童中则有40%认为犯过者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20%认为犯过者将体验到混合情绪:②在道德情绪归因方面,4―8岁儿童都以结果定向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归因的可变性增多,除结果定向外,还有道德定向、同情定向及外部惩罚定向。基于此,Lourenco认为,“快乐的损人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一种较为稳定的现象,幼儿在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中的这种非道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儿童认知的制约。换言之,在道德冲突情境中,幼儿对行为者的情绪判断主要集中于个人利益与行为后果的关系上[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