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冠鹿B染色体多态及遗传机制探讨 |
|
异染色质约占臂长3/5,同已报道的3种核型〔1, 3〕中的相关染色体同源,标记为23号染色体。其余常染色体均为着丝粒深染,2条X染色体2/3臂长深染,是一种新核型。
图2 毛冠鹿的C-带核型
3 讨 论
3.1 毛冠鹿B染色体多态 B染色体是某些物种中除A染色体之外的一些额外染色体,多数由异染色质组成,没有强烈的整倍体效应,存在着种群间、种群内差异。B染色体的分布广泛,目前已经在500多种动物种发现B染色体〔4〕。由于B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常常造成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在种群间、个体间的差异。 着丝粒融合或断裂而形成的染色体多态现象,在鹿科及啮齿类动物中已被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核型进化方式〔5〕。麂亚科的毛冠鹿核型也存在多态。1983年,张锡然等〔1〕首次报道了毛冠鹿的核型2n=47(♀)、48(♂),王宗仁等〔2〕1984年报道了另一毛冠鹿的核型2n=46(♀),同时指出毛冠鹿中染色体有多态现象,并推测这种多态现象是由于ST或M的着丝粒断裂或T在着丝粒部位融合所造成的〔6〕,因为3种核型的总臂数保持一致。 通过上文对4种核型的比较,作者认为:毛冠鹿1~21号染色体形态稳定,为A染色体。而22、23号染色体形态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有时表现为奇数(Ⅰ、Ⅲ),有时表现为偶数(Ⅱ、 Ⅳ),特别是23号染色体比最大的1对A染色体还要大,4种核型对个体的表型没有影响,这些都符合B染色体的定义〔7〕。故作者认为22、23号染色体是B染色体。其中,22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无明显形态差异,难于识别,而23号染色体形态特征明显极易识别。毛冠鹿核型多态实际上是由B染色体多态造成的,这种核型特征在鹿科其他种中尚未见报道。 3.2 毛冠鹿四种核型传递机制 现已经发现了毛冠鹿的4种核型,为进一步探讨B染色体在核型传递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现分析如下: 图3.1示意核型I(♂)与核型Ⅱ(♀)交配。核型I可以形成4种配子;核型Ⅱ只有一条23号染色体(ST),减数分裂过程中该染色体随机分配,形成2种配子,则子代形成8种核型。但现实均未发现任何一种核型存在,所以该组合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核型Ⅱ的23号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形成2条T,产生2种配子,则有6种不同核型的子代(图3.2),其中2种核型现实存在,▲号所示核型经着丝粒融合可以形成核型Ⅱ,故认为是一种过渡类型;另外3种(?所示)的存在尚需验证。在图3.3中,核型Ⅰ与核型Ⅳ个体交配,子代4中核型中2种核型与亲代相同,一种是核型Ⅱ的过渡类型(▲),仅一种核型(?所示)尚待验证。
图3.1 核型I(♂)×核型Ⅱ(♀) 图3.2 核型I(♂)×核型Ⅱ(♀)
图3.4示意核型Ⅲ(♀)的1对23号染色体(ST)发生着丝粒断裂,染色体数目增至48,与核型Ⅳ完全相同,所以不作赘述。上述分析恰好与目前发现的4种核型相吻合,说明这种推论是可行的。分析中发现可能还存在新的核型,需进一步验证。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建立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四个地理种群同工酶比较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