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Tenascin

及神经的损伤再生[1,2]、肿瘤发生、炎症反应等过程[3]。其分子由类似表皮生长因子、三型纤维粘连蛋白、纤维蛋白元的重复片段组成[4]。抗体抑制实验证明TN-C分子介导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位点在其类似三型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第6~8重复片段上,我们用重组的片段蛋白证明了FN6-8能促进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活性及突起生长[5]。目前多种促神经突起生长的生物活性分子都应用于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FN6-8有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神经元缺气损伤模型,研究了FN6-8对损伤神经元的影响,发现FN6-8能明显促进缺气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及突起生长。

材料和方法

1.FN6-8片段蛋白
  FN6-8段蛋白(由本所分子生物实验室提供)。将编码小鼠TN-C分子中FN6-8重复片段的DNA序列(1304bp)融合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KG表达框架中的谷光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端以构建质粒(加拿大Mcgill大学肖志成博士赠),将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Promega),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出与GST融合的FN6-8片段蛋白(分子量为55kD),用谷胱甘肽琼脂糖(Sigma)从细菌总蛋白中纯化融合蛋白。
2.动物
  E12~14d的昆明小白鼠
3.胎鼠脊髓神经元的有血清培养[6]
  用改良的Random法,无菌取胚胎,于解剖显微镜下小心剥离脊髓,剥净血膜,剪碎组织至1mm3,0.125%胰酶(Sigma)消化,37℃,25min,用完全培养液(DMEM 10/10)胎牛血清/马血清,Sigma)终止消化10min,吹打制成5×105/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涂有鼠尾胶(自制)的96孔培养板(0.1ml/孔)和24孔培养板(0.5ml/孔)。24h后各孔以10-5mol浓度加入阿糖胞苷,48h后各孔换以不完全培养液(含10%马血清的DMEM)。
4.胎鼠脊髓神经元缺气损伤的模型建立
  于培养第3d,更换培养液,各孔加入0.05mg/L的FN6-8,对照组加入等浓度的GST,并沿孔壁轻轻加入适量石蜡油使培养液完全与外界隔绝。
5.FN6-8对脊髓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96孔板于液体石蜡封闭培养3d后,各孔加入四唑盐(MTT,Sigma),终浓度15μm,37℃孵育4h后,轻轻吸除上清,各孔加入二甲亚砜(DMSO,上海)100μl,待四唑盐结晶充分溶解后,于Dynatech,MR4000读数仪上(日本)测570nm波长下的A值(参考波长为630nm)[7]。
6.FN6-8对脊髓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24孔板于液体石蜡封闭培养3d后,PBS洗3遍,4%多聚甲醛固定1h,尼氏染色。Camera Lucida显微镜下随机选择3个孔,描绘出各孔神经元。于图像分析仪上(Quentmet570)分析各组双突起和多突起神经元的平均突起长度。
7.统计学分析
  所得各值作t检验。

结 果

1.胚胎小鼠脊髓神经元的培养
  种植细胞4h后,部分细胞贴壁,呈圆形,偶见短的突起,12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2~3个细胞聚集成团,多数细胞长出短突起,24h后,仅见少量漂浮细胞,已贴壁的细胞聚集明显,从细胞团中长出毛刺样的突起,可分辨出胞体暗淡扁平的胶质细胞和胞体透亮、立体感强的神经元,阿糖胞苷作用24h后,胶质细胞停止分裂、增殖,神经元持续生长、突起伸长、培养1周后,神经元细胞团逐渐分散成单个的细胞。
2.FN6-8对缺气损伤的脊髓神经元的活性影响
  MTT结果显示,FN6-8+石蜡组的A值明显大于GST+石蜡组(P<0.05)(图1)。说明FN6-8可提高损伤神经元的活性。



图1 FN6-8对培养的脊髓缺气神经元脊髓活性的影响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两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
    DNA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
    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及mtD
    食管癌低表达cDNA片段C6
    卵巢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分析及临床意义
    人微小DNA病毒B19感染调查
    微卫星不稳定性及DNA错配修复系统与子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细胞
    子宫平滑肌和胎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53与PCNA表达的关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