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性病监测点15岁以下儿童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
|
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Epidemiology
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不仅危害患者本人,而且危害其性伴和配偶,甚至殃及儿童,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成人性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儿童性病发病也逐渐增多,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性病监测点儿童性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卫生部门制订相应控制儿童性病流行的措施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全国性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其中1987~1992年的儿童性病发病率资料为16个性病监测点的监测资料,1993~1996年的资料为监测点调整后的26个性病监测点的监测资料。本文所指的儿童年龄范围为0~14岁。报告性病病种为卫生部颁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的8种监测性病:艾滋病(包括HIV感染)、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和生殖器疱疹。性病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制定的《性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暂行)执行。性病监测按统一的《性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及其《实施细则》进行,在监测点内有统一的“性病报告卡”、“性病报表”和操作程序。 二、分析方法:因1987~1992年的儿童性病监测资料不够全面,仅对其年发病率作一描述,未进行详细的分析。1993~1996年资料较为全面和完整,本文对其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分析采用EPI6软件包在电脑中完成。
结 果
一、流行趋势:1987~1996年监测点儿童性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86、233、331、438、387、473、423、677、569、620例,报告发病率(/10万)分别为0.51、1.39、1.94、2.62、2.31、2.83、6.07、9.58、7.94、8.62。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二、病种分析: 1.病种构成:历年监测点儿童性病构成均以淋病为主,其次为NGU、尖锐湿疣和梅毒;1993~1996年间其平均构成分别为85.58%、7.43%、4.76%和1.97%,淋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93年的93.85%下降到1996年的76.61%;NGU和梅毒则逐年上升,前者由1993年的0.95%上升到1996年的12.10%,后者由1993年的0.24%上升到1996年的5.97%;尖锐湿疣变化不大(数据未列出)。生殖器疱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很少见,前者1993~1996年各报告1例,后者1993年和1995年各报告1例,1994年和1996年无报告。4年间无软下疳和HIV/AIDS病例报告。 2.各种性病发病情况:见表1。各种性病以淋病发病率最高。4年间儿童各种性病发病均有上升趋势,但淋病和尖锐湿疣变化不大,而梅毒和NGU变化较为显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毒1996年报告病例数大增。 三、人群分布: 1.性别比:1993~1996年间共报告儿童性病2 289例,其中男性683例,女性1 606例,男女病例数之比为1∶2.35。各种性病男女病例数之比:梅毒1∶2、淋病1∶2.51、NGU
表1 1993~1996年我国性病监测点儿童(<15岁)不同性病发病情况
年份 梅 毒 淋 病 NGU 尖锐湿疣 病例数 发病率 病例数 发病率 病例数 发病率 病例数 发病率 1993 1 0.01 397 5.70 4 0.06 19 0.27 1994 2 0.03 615 8.70 27 0.38 32 0.45 1995 5 0.07 472 6.59 64 0.89 26 0.36 1996 37 0.51 475 6.60 75 1.04 32 0.44
注:发病率单位为/10万,以下同。 1∶1.46、尖锐湿疣1∶2.03。均为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病例。按不同年份分析亦得出类似结果。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肾上腺素对培养的大鼠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