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发性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 |
|
因诊断结果 M.100bp Ladder 的DNA 标记;N正常对照;P1未经酶消化的PCR片段(np11914~10991); P2,未经酶消化的PCR片段(np 3153~3551);I病例1;II.病例2
以上分别确定了该二例患者均有np 11 778 G→A点突变,结合临床改变可以明确诊断为LHON。 LHON是一种并不少见的遗传性眼病,mtDNA np1 178点突变是LHON的一个突变热点,尤其日本人高达80%~90%〔4,5〕,我国为66% 〔6〕,而正常人对照组却无一此点突变。np3 460点突变的频率次之(8%~25%)〔7〕,但在日本却很少见(4%)〔4〕,我国尚未见报道。由于np 11 778的高突变阳性频率,其检测在日本已成为LHON不可缺少的诊断依据之一,大约1/3的病例无家族史而是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来确诊的〔4〕。目前国内有关np 11 778点突变的研究,均是对有明显家族史的LHON的检测,对散发病例的研究并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确诊的报告尚无。我国np 11 778点突变阳性率低于同是蒙古系人种的日本人,其差异就可能来自这些无明显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在临床特点上,np 11 778点突变的视力大多在0.1以下(85.9%)〔4〕,仅个别病例可恢复到0.6以上,因此,视力较好者也不应排除LHON的可能性。 本研究为检测np 11 778点突变,分别采用了SfaNI、MaeⅢ两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当患者呈现点突变阳性时,分别出现SfaNI识别位点的丧失和一个新的MaeⅢ识别位点的产生,这样可避免因实验技术上的偏差而造成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单纯用SfaNI一种酶判断时,有时会把np 11 779位碱基的多态性(约2.3%)误判为np 11 778点突变阳性,而国内目前仍使用单一的SfaNI消化法。 著者认为,np 11 778点突变的检测对于散发的或不典型的LHON是最具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蒙古系人种的中国人。而目前已发现的其他点突变如np3 460、np14 484(9%~10%)〔5,7〕、np15 257(7%~9%)等〔7〕因阳性率较低不适合做为首选。另外LHON具有明显的母系遗传特征,因此有必要检查其母亲的mtDNA。LHON也呈现着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LHON有多个mtDNA的点突变,所以np 11 778点突变阴性时不应完全否定LHON
作者简介:冯雪梅(1963-),女,沈阳人,硕士学位,讲师,专业方向:眼遗传学。
冯雪梅(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沈阳 110003) 高殿文(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沈阳 110003) 张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沈阳 110003)
参 考 文 献: 〔1〕 Wallace DC,Singh G, Lott MT,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鹟科五种鸟线粒体DNA序列变化与亲缘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基因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遗传毒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