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发性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 |
|
冯雪梅 高殿文 张巍
摘 要: 为了探讨散发性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的诊断方法,对无家族史原因不明视神经萎缩病例,应用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SfaNI、MaeⅢ双重鉴定np11 778 G→A突变及BsaH I检测np3 460 G→A突变的有无。结果二例呈现np11 778点突变阳性,np3 460点突变阴性,明确诊断为LHON。上述点突变的检测,是目前诊断散发性LHON的首选有效方法。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DNA;点突变;基因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9772(2000)01-0019-20
The Gene Diagnosis of Sporadic Cases of Leber 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FENG Xue mei GAO Dian wen ZHANG Wei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3,China)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 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线粒体DNA(mtDNA)眼病,多在青春期发病,呈双眼先后急剧的视力下降而终至视神经萎缩。过去临床上一直是通过典型的家族史和临床特点来判断的,因此,散发的LHON曾经较难确诊。自Wallace等首次发现LHON与mtDNA 11 778 G→A突变密切相关〔1〕,以及np 3 460等碱基点突变〔2〕的发现以来,很快被国外学者用于LHON的临床诊断之中。我国学者于1992年报道了Leber氏病的DNA突变研究〔3〕。为了鉴别与诊断,我们对一些无家族史原因不明的视神经萎缩病例进行了上述点突变的检测,现对呈现阳性的二病例进行简要报道。
1 临床资料与检测方法
病例1为11岁独生子男孩,双眼视力下降3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炎,给与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未见好转。头部CT未见异常。家族史阴性。此次来诊,右眼视力0.2,左眼0.3,不能矫正。双眼底视盘界清色淡,颞侧重。视觉诱发电位 P100波峰潜时延长。眼压正常。病例2为18岁男性,半年前双眼视力下降,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视神经炎,给与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左眼好转。患者为独生子,否认家族中有相同病史。右眼视力0.1,左眼0.6,矫正不应。双眼底视盘颞侧色淡(右眼重),鼻侧略充血。右眼有中心及旁中心暗点,左眼有旁中心暗点,视觉诱发电位右眼P100波峰潜时延长,左眼峰潜时正常仅有波幅低平。眼压正常。以上二例均因无家族史,临床上诊断为双眼原因不明视神经萎缩。 外周血提取的白细胞DNA为模板,分别扩增第11 914~10 991位(924bp)和第3 153~3 551位(399bp)mtDNA片段,并经电泳鉴定。然后再分别用SfaNI、MaeⅢ与扩增的924bp片段、BsaHI与扩增的399bp片段在37℃孵育过夜,消化片段经EB染色的1.6%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线检测仪上观察并摄影,分析点突变的有无。
2 结果与讨论
2.1 SfaNI的酶解片段 正常者的PCR扩增片段924bp被切断成799bp和125bp两条带,表示不存在点突变。而该二例患者仅呈现一条924bp的电泳带,说明正常存在的酶识别位点因np 11 778 G→A的点突变而丧失。 2.2 Mae Ⅲ的酶解片段 正常者该扩增区域仅存一个MaeⅢ的识别位点而呈现662bp和262bp两条带。该二例患者因点突变阳性在np 11 778碱基近旁产生了一个新的Mae Ⅲ识别位点而使262bp的片段再次消化切断成138bp和124bp两条带(在本实验条件下因两条断片分子量相差太小几乎重合在一起)。 2.3 BsaH I的酶解片段 当np3 460碱基发生G→A点突变时则失去BsaHI的识别位点,而该二例患者与正常者同样被切成两条断片,即不存在该点突变 (见图1)。
图1 LHON的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鹟科五种鸟线粒体DNA序列变化与亲缘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基因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遗传毒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