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起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
|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职防机构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作者收集杭州市1984~1996年13年间发生的25起中毒事故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中毒事故的预防对策,为建立基层应急救援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质量评价:本研究采用按照卫生部统一的《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进行逐项调查、报告后归档的资料。所有资料都具有充分的现场监测和临床依据,是经反复调查分析后定性的中毒事故。杭州市在1984~1996年间,共发生此类事故27起,本研究收集25起,占应调查数的93%。因此,本资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对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企业分布:25起中毒事故分别发生在23家企业,其中9家为国有企业,14家为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发生11起事故,有41人中毒,占中毒总人数的31.3%;乡镇企业发生14起事故,有90人中毒,占中毒总人数的68.7%,国有企业每起中毒事故的平均中毒人数为3.72人,乡镇企业每起中毒事故的平均中毒人数为6.43人,后者明显大于前者。 2.行业分布:25起中毒事故发生在9个行业,其中前三位是化工(50%)、轻工(16%)和矿山(8%)。 3.毒物分布(表1):引起中毒事故的毒物品种共计10种,中毒人数排列前五位的毒物分别是硫化氢、苯、一氧化碳、光气和有机磷。
表1 杭州市1984~1996年急性中毒事故的毒物分布
毒物名称 事故起数 构成比(%) 中毒人数 构成比(%) 硫化氢 8 32.0 47 35.9 一氧化碳 5 20.0 14 10.7 光气 3 12.0 13 9.9 有机磷农药 2 8.0 10 7.6 苯 2 8.0 27 20.6 对甲苯胺 1 4.0 4 3.1 间二硝基苯 1 4.0 4 3.1 酞酐 1 4.0 4 3.1 砷化氢 1 4.0 5 3.7 硫酸二甲酯 1 4.0 3 2.3 合计 25 100.0 131 100.0
4.事故原因的类别统计:事故的原因常为多因素的,按照主要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可分为4大类:缺乏防护知识12起(48%),违章操作7起(28%),跑冒滴漏5起(20%),缺乏防护1起(4%)。 5.事故发生时的生产状态分析:发生在新产品投产或试产时6起(24%),发生在生产或作业场地环境改变时6起(24%),发生在常规生产状态下13起(52%)。 6.事故发生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由于职业中毒事故是发生在岗位上,因此,本调查的25起中毒事故,多发生在厂区和车间内,未造成对周围居民和邻近车间的影响,但有1起光气中毒事故对位于该车间下风向的幼儿园造成了侵袭,使20多名儿童受到光气的影响。 7.现场救援情况分析:25起中毒事故共中毒131人,死亡22人。其中在事故现场直接作业人员的113人中,中毒91人,死亡14人;现场救援人员中毒40人,死亡8人,救援人员中毒占全部中毒人数的36.4%。 8.入院救治情况:25起中毒事故发生后,115名中毒患者被送入县以上综合性医院或职防院救治,入院后死亡6人,入院病死率为5.2%,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相同[1]。 9.信息网络状况:事故发生后,以电话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部门的有19起,占76%。23家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前已在职防机构建立档案的只有7家,建档率为30.4%。 10.22例中毒死亡病例的死因分析(表2):全市引起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毒物是硫化氢(占59.2%),中毒病死率最高的是一氧化碳(50%),现场猝死率最高的是硫化氢(76.9%)、一氧化碳(35.7%)中毒。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尿苯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煤矿工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