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消化扩散法测定蔬菜中氟化物含量实验条件研究 |
|
张志瑜 戴国钧 徐淑琴
食品中氟的测定方法(GB 5009.18-85),在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研究中,尤其是燃煤型氟中毒(分析燃煤污染植物中氟化物含量)的防治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根据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地方病分委会“八五”期间制定氟中毒地区氟化物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在进行粮食蔬菜中氟化物测定标准方法的研究中发现,应用GB5009.18-85酸消化扩散测定蔬菜氟含量结果不甚理想,其加标回收率仅在50%~70%之间。因此,我们对酸消化扩散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实验方法 1.样品的制备:取蔬菜样品的可食部分用自来水洗净,用蒸馏水、去离子水各洗3次,切碎混匀。取200 g样品于80~100℃干燥粉碎后,60目过筛,置聚乙烯塑料瓶中于80~100℃恒温箱中烤干近恒重后,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2.标准曲线制备方法:向扩散盒盖加入0.25 mol/L氢氧化钠-乙醇溶液0.1 ml,涂均,干燥备用(扩散盒高2.0 cm,直径6.5 cm)。 取5个扩散盒分别加入50 μg/ml F-标准液0.0、2.0、4.0、10.0、20.0 μl(相当于0.0、0.1、0.2、0.5、1.0 μgF-),加2.0 ml去离子水,然后加2%硫酸银硫酸溶液6.0 ml,立即将盖旋紧,混匀,于55℃温箱内扩散22小时。取下盒盖加入10.0 ml缓冲液及25 μg/mlF-标准液20.0 μl,以氟离子选择电极分别测定电位值,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测定:扩散盒盖NaOH碱膜制备同标准曲线。 称取0.06~0.12 g样品于扩散盒内,加去离子水2.0 ml混匀,以下操作步骤同标准曲线制备,查曲线得到样液氟含量cx,并以cx减去0.0点的实际测定值c0。其计算方法为: 样品含氟量 二、实验结果 1.NaOH碱膜涂制剂量的选择:扩散盒盖内表面的NaOH碱膜质量,主要决定NaOH-乙醇溶液使用剂量。GB5009.18-85方法采用0.5 mol/L NaOH 0.2 ml制备碱膜,而此剂量所涂制的碱膜较厚,常导致碱膜部分脱落影响测定结果。按理论计算,0.1 mol/L NaOH 0.1 ml可固定19 μgF-,若考虑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正比关系及NaOH易潮解等因素,此实验配制了大于理论计算所需的NaOH量,不同摩尔浓度的NaOH溶液,各取0.1 ml制备碱膜,以不同水平的氟标准液进行了回收率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剂量NaOH碱膜固定不同水平氟 回收率比较(n=3)
NaOH浓度 (mol/L) 加F- (μg) 实测F数 (μg) 回收率 (%) 0.10 20.00 17.224 0 86.0
0.20 20.00 19.743 0 98.7 250.00 247.125 0 98.9 300.00 291.600 0 97.2 0.25 0.10 0.109 6 100.6 20.00 19.983 0 99.6 250.00 250.950 0 100.4 300.00 298.660 0 99.6 0.30 20.00 19.812 7 99.1 250.00 250.425 0 100.2 300.00 299.670 0 99.9
由表1可见,当NaOH浓度为0.25 mol/L以上时,各摩尔浓度的NaOH,均能以高于99%回收率,固定各个水平的氟离子,而通常我们所分析样液体系浓度均在100 μg以下。顾及正逆反应共处同一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加大反应物Na+离子浓度,平衡向生成NaF的正方向移动,我们选用的NaOH浓度为0.25 mol/L,体积为0.1 ml。 2.消化扩散酸用量与样品实验重量的选择:本实验取经GB5009.18-85方法测定,氟检出量为2.148 3 μg/g自制白菜干粉,以五水平正交设计,对处理因素A-扩散酸用量(4.0、5.0、6.0、7.0、8.0 ml),处理因素B-样品实验重量(0.15、[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升主动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调查及快速检验方法的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