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 汉族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性格 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
|
伍业光 唐全胜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发展和健康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1-5]。本文探讨壮族与汉族大学生心理特征。 以广西某民院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男117人女33人,平均年龄21.5±1.4岁。其中壮族97人(男75女22)、汉族53人(男42女11)。 采用(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2)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6]及SCL-90测评。 结果 1.EMBU:壮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与常模比较经F检验及q检验在FF1、FF2、MF1、MF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壮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比较(q检验),各因子均未显示差异性(P>0.05)。提示壮族与汉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均表现为父母情感理解、温暖的教育方式少,而父亲惩罚严厉多,母亲则采用较少的过份干涉和保护。 2.EPQ:壮族与汉族大学生与常模比较经F检验和q检验在E、N、L(P均<0.05~0.01)呈显著性差异;汉族与壮族大学生之间q检验未显示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壮族与汉族大学生性格较为开朗、情绪较稳定,为人较为诚实,较少见神经质表现。 3.SCL-90:壮族与汉族大学生与常模比较经F检验除恐怖因子外(P>0.05),其它因子均显示显著性差异(P均<0.05~0.01)。 4.壮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SCL-90总分、EPQ相关统计:FF1、MF1(父母情感理解温暖)与P(r=-0.265 P<0.01)和N(r=-0.271 P<0.01)呈显著负相关,FF2(父亲严厉惩罚)与P(r=0.205 P<0.05)呈显著正相关。积极的养育方式(FF1、MF1)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消极养育方式(FF2、FF5、MF3、MF4)与SCL-90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F2、MF4(父母惩罚严厉)与SCL-90总分相关关系非常显著(r=0.267及0.268)。 5.汉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SCL-90总分、EPQ相关统计、显示与汉族大学生结果基本一致。 讨论 本研究采用EMBU、EPQ、SCL-90对壮汉两族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提示本研究的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这与其它学者报道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的结果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我们考虑其区域性、民族性、文化宗教信仰等特点是差异产生主要来源。如我国回族绝大部分生活在北方,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成为其民族的凝合剂[4],伊斯兰教的信仰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其基本要素为六大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生儿生女均为真主安排,故回族学生表现父亲过份干涉、过份保护,母亲对子女宽容[4]。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字语言以及自己本民族教育体系,这些民族特性与汉族有较大区别。然而壮族则与其它少数民族不同,它大部分生活在广西,长期以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解放后由苏联创立壮文),文化习性,教育方式依赖汉族,没有固定宗教和信仰,与汉族和平相处,解放后,壮汉两族更是鱼水关系,民族习性互相融合,子女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等,这些都是造成壮族汉族大学生父母教育方式相近,性格相类似的重要原因。说明不同种族的遗传赋于某种人格组型,此组型发展则通过后天教育而成[9,10]。反映出父母养育方式具有民族性、国民性和地区性[9,10]。本研究还提示积极教育方式有利于建立子女稳定性格和健康心理水平。消极教育方式易产生神经质和不健康心理[8]。
伍业光(广西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 唐全胜(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Perris,C,Jacobson,L, Lindstrom,H,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Acta Psychiatiaca Scandinavica,1980;61,265-174. 2.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3.刘金同、张敬悬、瞿静.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 4.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游戏机成瘾青少年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摇头丸 滥用情况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