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方兴未艾的古代DNA的研究

论文引起强烈反响。Higuchi等利用博物馆收藏的约140年的quagga古尸标本,对quagga的古代DNA进行了研究。quagga是一种马科动物,于1883年灭绝。Higuchi等从quagga古尸标本干的肌肉中提取出DNA,克隆并测序了两个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itDNA)片段,其中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I的112 bp片断。通过比较quagga与其近亲——马、驴和斑马之间的相关mtDNA序列,得出结论:quagga与Burcheii斑马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马或驴的亲缘关系较远。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充分证明了古代DNA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它表明,通过对古代DNA的研究,灭绝物种与其近亲的亲缘关系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重新构建。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发明〔5,6〕是本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成就之一,它给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R技术为古代DNA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工具。此后有关古代DNA研究的研究资助申请和论文大量增多,以致于诞生了边缘学科——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ology)和分子考古学(molecular arthaeology)。

2 古代生物遗骸中的DNA

  古代DNA研究的资源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软组织”(soft tissues)、“硬组织”(hard tissues)和化石(fossil)。“软组织”,如人或动物古尸的肌肉、皮肤、脑、内脏等,只有在特殊或罕见的情况下,这些软组织才得以较好的状况保存下来,如埃及的木乃伊、在德国和法国边界发现的距今5 000多年的“雪人”、博物馆馆藏标本等,这些是古代DNA研究的难得的好标本。而在一般或普通的考古学或人类学发掘所能得到的大多是硬组织,如骨、牙齿等。这些材料来源广泛,种类和数量较多,是古代DNA研究的更常见的材料。化石,年代久远,种类繁多,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绝大多数化石还不能成为古代DNA研究的材料。极少数在极罕见、极偶然的情况下保存状况特别好的所谓“化石”,如距今1.20~1.35亿年的琥珀中的象鼻虫〔7〕、距今2 500~3 000万年的琥珀中的白蚁〔8〕,以及距今1 700万年的马兰花叶化石〔9〕,这些是古代DNA研究的极难得的材料,但是这些样品的年代与一般古代DNA样品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沟”。
由于古代DNA样品的种类、时代和所处的环境多种多样,古代DNA的保存状态相差极大。一般而言,与新鲜样品相比较,古代样品中的DNA的状态可以概括为:含量极低、高度降解、广泛损伤。
Handt等〔10, 11〕用竞争性PCR方法定量分析古代DNA的含量(以可经PCR扩增的模板DNA的分子数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在保存状态较好的情况下,每毫克古代样品中约含2 000个长约100 bp的mt DNA分子,比新鲜组织中的含量少六个数量级以上。而保存状态一般的样品中,aDNA的含量更低,仅为每毫克组织10~40个分子。
  aDNA已经降解成短的片段,一般仅为约50~500 bp大小。在aDNA的抽提液中会有长约10kb的大分子,但是,这并不表示样品中的DNA保存状态是如此之好,这种大分子的DNA通常是源自微生物(细菌与真菌)或是由短的DNA片段交联而成。事实上,即使是在保存状态较好的样品中,如牙齿(牙本质有牙釉质的保护),其DNA通常亦是小分子。而且在生物体死亡后的过程中,在内源核酸酶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DNA受到广泛损伤。由于受到氧化损伤,aDNA分子中嘧啶大量减少,更易受羟基攻击,aDNA分子在漫长的时间中发生自发脱嘌呤作用,分子内与分子间的交联破坏了aDNA分子双螺旋的完整性。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