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沿海五省市致病性弧菌的分布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
|
1.标本来源:1995年9~11月自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和海南5省市10个地区采集样本51份,其中水源水29份,包括江水、河水、塘水和海水;饮用水11份;食品11份,有海鱼、鱼塘鱼、螺等。 2.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GN增菌液,SF增菌液,TCBS琼脂,麦康凯(Mcc)琼脂,SS琼脂,营养琼脂,各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及SWF-A微量生化鉴菌板。以上培养基为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上海市医学化验所试剂厂产品。 3.诊断血清:霍乱弧菌O1群多价诊断血清、O139群诊断血清由中国腹泻病控制中心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提供,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为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4.仪器:VITEK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卡(GNI)。 二、方法: 1.水样采集:参照文献[4]进行。 2.细菌分离:取水样225ml,加入10×碱性蛋白胨水25ml中,经35℃增菌6~8小时,挑取表面培养物接种于TCBS平板和Mcc平板,置35℃培养18~24小时,自TCBS平板挑取黄色和蓝绿色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5℃培养18~24小时,进行致病性弧菌鉴定。Mcc平板上的可疑菌落做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细菌的鉴定。 取食品1cm×1cm×0.3cm,于无菌研钵中研碎,置碱胨水中增菌。以下步骤同上。 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的分离,是将水样分别置于10×SF增菌液及10×GN增菌液中,经35℃18~24小时和6~8小时增菌后,接种SS平板,按常规程序进行鉴定。 3.生化鉴定:对氧化酶阳性、具有动力、分解葡萄糖的菌株,用SWF-A微量生化鉴菌板进一步做系统生化反应,并加做必要的补充试验。参照文献[5]的方法进行菌属和菌种的鉴定。应注意麦氏弧菌氧化酶为阴性。 4.血清学鉴定:对疑似霍乱弧菌的菌落进行O1群和O139群凝集试验。
结 果
1.致病性弧菌的分布情况:采集的51份标本有34份分离到致病性弧菌(66.7%)。29份水源水中27份检出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93.1%,饮用水和食品各11份,检出率分别为9.1%和54.5%。 外环境水源水中共检出38株致病性弧菌,分布情况见表1。38株菌主要分布于沿海的江水(31.5%)和河水(26.3%)中,塘水和海水次之,均为21.1%。11份饮用水中检出1株亲水气单胞菌。食品中分离到5株气单胞菌属细菌和1株河弧菌。
表1 外环境水中致病性弧菌分布情况
菌 属 检出 株数 江水 (7份) 河水 (8份) 塘水 (7份) 海水 (7份) 弧 菌 属 24 6(25.0) 7(29.2) 4(16.6) 7(29.2) 气单胞菌属 12 5(41.7) 3(25.0) 3(25.0) 1(18.3) 邻单胞菌属 2 1(50.0) 0(0.0) 1(50.0) 0(0.0) 合 计 38 12(31.5) 10(26.3) 8(21.1) 8(21.1)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百分率 致病性弧菌的地域分布:东海、南海和黄海分别采集标本35、13和3份,致病性弧菌检出率前两者均为77%,后者为67%,表明我国沿海不同地域致病性弧菌分布相近。黄海取样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2.致病性弧菌分离鉴定结果:51份标本经细菌学检查分离出致病性弧菌45株,其中弧菌属细菌25株(55.6%),气单胞菌属18株(40.0%),邻单胞菌属2株(4.4%),结果见表2。此次调查共检出弧菌科3个菌属9种细菌,豚鼠气单胞菌占首位(26.7%),其次为溶藻弧菌(22.2%)和副溶血弧菌(11.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江苏黄泛平原高碘甲状腺肿地方性流行的证实和流行病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