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 AIDS 相关的精神卫生问题 |
|
减少,但临床上除了广泛性淋巴结肿大外,并无其它症状;6)早期症状性HIV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的各类感染和肿瘤如鹅口疮、口腔多毛性白斑、外周神经病变、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宫颈细胞发育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李斯特菌病等;7)艾滋病期:CD4计数小于200/mm3,和/或艾滋病的指征性表现,如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伴有粘膜溃疡的单纯疱疹、播散性结核、卡波济氏肉瘤、浸润性宫颈癌、组织胞浆菌病、卡氏肺囊虫肺炎、弓形体病、隐球菌感染等等,同时伴随淋巴瘤、消瘦(体重减轻10%以上并伴慢性腹泻)、痴呆等非感染性症状;8)艾滋病进展期:此期病人的CD4计数<50mm3。进入此期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为12-18个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死于艾滋病合并症的CD4计数都在这一数值范围。 如果不加治疗,病人从发现血清抗体阳性至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0年。病毒负荷数与CD4细胞计数是决定生存期长短的两个重要因素。 3.心理及精神症状 与HIV/AIDS相关的心理精神症状在未确诊HIV感染之前就可能出现。在艾滋病流行区,有过高危行为如静脉注射毒品或性混乱者,因担心自己染上艾滋病,会出现对疾病过度的恐慌,伴情绪的焦虑、抑郁,并可能有疑病甚至强迫症状。这就是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多见于同性恋者的所谓“假艾滋病综合征”。目前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已较少出现,而在东方国家却并非罕见。Miller〔3〕等研究了在日本的所谓“艾滋病神经症”,主要症状表现是尽管血清检查结果是阴性的,病人仍坚称自己受到了感染,并伴有一系列的躯体、精神症状如多种躯体不适主诉、恐惧、神经质。尽管其具体成因尚不清楚,但考虑这一现象可能与大众传播媒介对艾滋病的负性态度、不宽容的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 在确诊为HIV感染后,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凶险性和伴随的社会耻辱感,HIV阳性者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否认(要求医生重复检查,否认自己有过任何高危行为)、愤怒(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绝望(对今后生活丧失信心)、恐惧(担心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孤立者)。有人会在此阶段以自杀逃避与疾病相关的种种负性后果。从最初的应激状态到接受现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配合治疗,需要一个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的心理转换过程。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抗菌肽D基因导入番茄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早泄的抗抑郁剂治疗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