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流行区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方案研究 |
|
我国北方甲肝病毒(HAV)高流行区的甲肝抗体“窗口期”做了观察[4]
对象与方法
1.资料来源:随机从石家庄地区临产妇及新生儿的血清学定群随访和正定县A、B两个乡婴幼儿的横断面调查中选择117名。其中A乡在初次调查前后数年内未见甲肝流行,B乡在第二年发生甲肝大流行[5]。 2.标本检测:血清标本用浙江医学科学院生产的抗-HAV检测试剂盒测定[6],方法按说明书。
结果
117名临产妇的血清抗-HAV阳性率97.4%,提示北方甲肝高流行区育龄期妇女基本感染过HAV。因母体内抗-HA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故母亲阳性率可以代表新生儿出生时的抗-HAV阳性水平。出生后母传被动抗体随时间迅速衰减(表1),用logistic曲线可以很好地描述母传抗体阳性率随时间下降的趋势(r=0.999 5)。 对同一地区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可以看到抗-HAV阳性率随年龄升高,但不同的人群可能因处于甲肝流行周期的不同阶段,抗体阳性率随年龄逐渐上升的速率亦有所不同。按照正定县的调查结果,可分为非流行期(A乡,1992年)、流行前(B乡,1992年)、流行后(反映流行期间的感染情况,B乡,1994年初)等3种类型(表2)。
表1 新生儿母传抗-HAV抗体衰减过程
月龄 检测例数 抗-HAV阳性数 阳性率(%) 0 117 114 97.4
3 66 62 93.9 6 54 43 79.6 9 37 12 32.4 13 40 2 5.0 16 26 1 3.8
表2 非流行期以及流行前、后儿童抗-HAV阳性率(%)
年龄 (岁) A乡非流行期 B乡流行前 B乡流行后 检测 例数 阳性 例数 阳性率 检测 例数 阳性 例数 阳性率 检测 例数 阳性 例数 阳性率 1~ - - 28 5 17.9
1.5~ - - 37 15 40.5 2~ 309 35 11.3 391 40 10.2 55 39 70.9 3~ 417 145 34.8 437 70 16.0 121 77 63.6 4~ 537 287 53.4 516 170 32.9 129 90 69.8 5~ 655 464 70.8 572 348 60.8 153 115 75.2 6~ 612 519 84.8 - 128 116 90.6 7~8 236 215 91.1 - -
-为未检 姑且认为处于非流行期的A乡是流行间歇期;流行前的B乡,抗-HAV阳性率随年龄升高的比较平缓;B乡流行后,不仅抗-HA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的速度超过了A乡,而且开始增长的时间比非流行期也提前,1岁~组和1.5岁~组的抗-HAV阳性率分别达17.9%和40.5%。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发病率并未与感染率同步提前。正定县B乡流行时,1岁~组易感者的发病率仅为1.6%,而2岁以上组的发病率则在10%以上。
讨论
甲肝的最佳免疫预防时机应选在母传抗体消失(或降低)、感染(发病)率逐步升高前的“窗口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母传抗体对疫苗免疫原性的削弱和发挥疫苗的最佳功能。 母传被动抗体的浓度显然比接种免疫球蛋白获得的被动抗体浓度高得多、持续时间长。接种免疫球蛋白获得的抗-HAV最多能维持6个月[7],本研究中新生儿母传抗体的阳性率用了13个月才从97.4%下降到5.0%。母传甲肝抗体阳性率随时间逐步下降的曲线呈反“S”型,可用logistic曲线很好地描述。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七株庚型肝炎病毒5非编码区部分核酸序列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职业性铝接触对作业工人心理及行为功能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