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十株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的发现与研究

  3.方法:细菌DNA碱基( G+C)检测采用热变性法;电镜观察采用负染色法;小白鼠毒力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和山梨醇发酵试验按文献[6]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采样、增菌、分离、纯培养、生化反应和分型鉴定等按文献[6]进行。

结果

  1.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的发现:4年来检查河、塘水样840份,分离到弧菌科细菌675株,其中非O1群霍乱弧菌394株,占58.37%,居首位,麦氏弧菌次之,(225株)拟态弧菌、创伤弧菌、河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等不多见。
  1994年6月,首次在河、塘水中分离到4株产褐色色素的革兰阴性弧状菌,菌体形态非常典型,在36℃碱性胨水中培育6小时后生长旺盛,并有明显菌膜,在弧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培养基上均呈现良好生长态势,系列生化反应结果完全符合非O1群霍乱弧菌,后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并正式命名。1996、1997年再次先后检出6株,前后共分离到10株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附表)。

附表 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的分离与水源环境因素


时间
(年) 菌号 标本
来源 水温
(℃) pH值 氯化物
(mg/L) 亚硝酸盐
(mg/L)
1994 C940607、
C940612 塘 水 26.0 7.4 - -
  C940613、
C940616 老河水 26.0 7.2 - -
1996 C960506、
C960515 新河水 23.0 7.1 8.80 0.010
1997 C970604、
C970605 新河水 27.5 7.2 2.13 0.001 
C970606、
C970720            

  -为未测
  
  2.生物学性状研究:
  (1)形态与染色: 新分离的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为革兰阴性短小稍有弯曲的弧状菌,菌体两端钝圆,无芽胞、无荚膜,一般长2.0~2.5 μm,宽0.3~0.5 μm。在电子显微镜下,菌体形态柔和,稍有弯曲,两端钝圆,单端有一根长鞭毛,长度约为菌体的2倍左右。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现流星样运动。
  DNA G+C检测含量为470.4 mol/L,在弧菌属细菌范围内(400~500 mol/L)。
  (2)培养特性:在碱性胨水中生长迅速,36℃ 6小时培育后呈现均匀混浊,无沉淀,但有明显菌膜形成。
  在弧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6℃ 24小时培育后,在碱性胆盐琼脂上菌落呈现:圆形、光滑、湿润、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和浅灰色,直径1.5~2.5 mm。在4号琼脂上菌落呈现:稍透明、光滑、湿润、扁平、圆形,边缘整齐和淡灰色、中心点状褐色,直径2.5~3.0 mm。在TCBS琼脂上,因该菌分解蔗糖故菌落为黄色、圆形、光滑、湿润、稍有凸起,边缘整齐、不透明,直径1.0~1.5 mm。在血琼脂上菌落呈现:圆形、光滑、湿润、稍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和灰色,除C970720菌外,周围均出现透明的溶血环,环径1.0 mm左右。该菌在碱性胆盐琼脂、血琼脂和营养琼脂斜面上经36℃培育24小时后,菌落周围和培养基中均出现明显的水溶性褐色色素,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加深。
  (3)生化反应 : 产色素非O1群霍乱弧菌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V-P、靛基质试验阳性,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甘露醇、蔗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阿拉伯糖、纤维二糖和水杨素,不产生H2S,在无盐和3% NaCl胨水中生长良好,而在>6%的NaCl胨水中不生长。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