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学知识问答 |
|
社会、心理因素,卫生服务因素等;③卫生资源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分析,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④人口分析如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 2.确定优先与重点防治的疾病。优先与重点疾病的确定,其依据主要是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及损失的大小,这种损失主要表现在由于疾病引起的发病,患病,死亡,致残,减少寿命,影响正常生产、学习或工作。常用方法如根据各种疾病的频率及其构成排序;根据各种疾病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排序;根据各种疾病的健康损失日(DHLL)排序;根据Q指标(即标化及粗死亡率、PYLL、住院、门诊、行动受限日数的综合指数)排序等。 3.确定疾病控制目标。优先与重点防治疾病确定后,即应提出疾病的控制目标。目标是在限定区域范围及限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目的。目标可以描述为从宏观上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也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疾病控制目标应依据地区疾病流行病学预测可能发病(患病、死亡)水平,如果在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上述预测发病水平可能下降的程度。经过干预措施后的预测发病水平即可做为计划目标的参考数值。如果缺乏足够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预测时,可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预测。 4.确定控制疾病的策略与措施。为实现疾病控制目标,首先要确定疾病控制策略。策略就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主要途径与措施。策略与措施的确定主要依据预测目标时可参考的干预措施,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防病经验总结。确定策略与措施时,还应考虑在实施时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及群众可接受性方面的可行性与适宜性,并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策略与措施确定后应规范化,即每项措施应定出具体标准与要求,实施中应达到覆盖率的水平等。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沈阳地区重型肝炎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检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敏感问题的调查技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