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食管粘膜胃全层吻合 贲门成形术后抗胃食管返流功能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术方法对抗胃食管返流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全部病例采用双盲法由门诊医师直接收入两组病房,由两名医师分别进行食管贲门癌手术切除后的食管胃吻合。食管粘膜胃全层吻合——贲门成形术后作为实验组,GF-1型消化道吻合器吻合后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和监测另选两位医师按预定时间和方法进行。
  二、手术方法简介:实验组:常规行食管贲门癌切除后,食管残端肌层多切取1.0cm。以保留其粘膜作吻合口吻合。食管癌病例采用食管粘膜胃全层端侧吻合,贲门癌病例采用食管粘膜胃残端端端吻合术。重建贲门后壁用1号丝线缝合食管、胃粘膜外组织,沿胃小弯至大弯侧及其连线中点共3针,其边距到食管肌层残端和胃预定吻合口(直径3cm)依次分别为1、2、3cm。缝线结扎后两端线留作标记。吻合口后壁用3~0铬制肠线或其它可吸收缝线行食管粘膜残端与预定胃吻合口全层连续锁边内翻缝合,其针距约0.5cm,边距为粘膜0.5cm,胃浆肌层约0.2cm。两端线加用1号丝线吻合,结扎缝线后留作标记。十二指肠营养管放置前应先作其头部在吻合口近端时其远端在鼻外孔取取直后的标记,然后将其与胃管置入胃、十二指肠内选定部位,以利术后监测使用。吻合口前壁用1号丝线行食管粘膜胃全层的间断外翻缝合,其边距、针距同后壁吻合。重建贲门前壁缝合同第一层缝合,但在结扎缝线时要将食管肌层残端、吻合口前部送入胃内并使之与胃壁上提部内层紧密贴合。对照组:采用沪产GF-1型消化道吻合器行食管、胃全层端侧吻合术,然后作吻合口一周食管胃粘膜外间断加强缝合。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放置同实验组。
  三、术后观察和监测方法:对全组病例术后住院期间的返流症状进行了严密观察。术后2周病人进半流食后取空腹平卧位6~8小时利用十二指肠营养管放置其头部在吻合口近端2~4cm范围内的抽吸液测定吻合口近侧食管内的pH值〔1〕。术后2月内分别进行了食管镜检查和吻合口部食管粘膜的活检检查以及X线下钡餐后在头低脚高30~45度位的造影检查。术后3~20个月进行了全部病例的随访观察。
  四、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具有均衡性,两组中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例数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2例病人(5.9%)在术后一周出现气顶综合症,术后2周进半流食后症状消失。对照组中住院期间伴烧心者8例(29.60%)、返酸和胸骨后痛各6例(均为22.2%);食后呕吐和吞咽痛、呕血者各1例(各占3.7%)。
  一、吻合口近端食管内pH值监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吻合口近端食管内的pH值依次为6.2~8、2~8,其标准差依次为7.0269±0.9996、4.6667±2.457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5.0982,P<0.01)。pH值监测结果以pH4为界限,对照组中pH<4者10例。
  二、食管镜检查:实验组病例镜下见吻合口粘膜光滑,无异物、无炎症,伴随镜头的推进和退出可见吻合口的开启与闭合;吻合口粘膜活检病理为正常粘膜。对照组中19例(70.4%)病人在内镜下可见吻合口钽钉部分外露,吻合口闭合欠佳;10例病人吻合口粘膜充血水肿(37.0%)、粘膜红斑4例(14.8%)、出血点3例(11.1%)、白苔2例(7.4%)、糜烂和溃疡各1例(各占3.7%)。粘膜组织活检病理:炎症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唾液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FMR1基因突变的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食管癌低表达cDNA片段C6
    色素内镜对食管癌手术切除范围的价值
    阴道巨大侵袭性血管粘液性瘤伴感染一例
    细胞色素P450IA1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
    早产儿胃电节律和胃食管反流的初步观察
    经纤维胃镜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胃粘膜病损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全麻下经胸食管癌切除前后病人外周血T
    中 晚期食管癌病人行低氧放疗的观察与
    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