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 |
|
张建卫 刘玉新 李顺▲
采取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地区一所重点大学、两所普通院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中,共抽取17-23岁的特困生101名,非特困生102名。采用(1)自编“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共68个条目,对每个条目均要求按等级评价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压力值=“影响程度×影响时间”。基于因素分析,该问卷抽取出了8个因子,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lpha值)均在0.67以上,8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率为64.%。(2)应对方式问卷,由C.S.Carver等(1)(1989)编制,包括“直接行动”、“制定计划”等14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0以上。整个问卷共包括53个条目,在5点量表上评定。为了更概括地考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我们又对这14个变量进行了因素分析,最终抽取出7个因子,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lpha值)均在0.59以上,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率为60.3%。
结果
一、特困大学生压力源的特点 问卷所调查的63种压力源中,特困生在17种压力源上的压力值均显著高于非特困生。其中,位居前三位的压力源分别是“父母为我上学欠了一大笔债”、“在班级或社团中工作不如意”、“没有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此外,压力源各因子的压力值比较结果显示,特困生与非特困生在“经济困难”(4.21±3.99/1.57±3.19,t=5.08,p<0.001)、“父母期待与家庭问题”(3.35±2.75/1.98±2.76,t=3.36,p<0.001)、“一般交往”(1.94±2.51/1.09±1.64,t=2.38,p<0.05)、“重大事件”(1.64±2.51/0.84±1.84,t=2.27,p<0.05)、“异性交往”(1.44±1.99/0.87±1.43,t=2.31,P<0.05)等特困生的压力均显著大于非特困生,其“压力总值”(20.80±18.02/11.88±13.78,t=3.26,P<0.001)也显著大于后者。 二 特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表1 特困与非特困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SD)
应对方式 特困生 非特困生 t值 p值 有计划地解决 问题 3.61± 0.58 3.51± 0.69 1.15 0.25 克制忍耐 3.46± 0.71 3.45± 0.99 0.03 0.97 接受现实 3.45± 0.65 3.52± 0.76 -0.85 0.40 情绪疏泄 3.05± 0.99 3.06± 0.98 -0.09 0.93 寻求工具性与 情感性社会 支持 2.22± 0.67 3.06± 0.63 -1.97 0.04 心理与行为 解脱 2.01± 0.59 2.83± 0.48 -1.91 0.04 逃避与否认 1.93± 0.46 1.97± 0.59 -0.51 0.61
表1示前四种方式的使用程度两者一致。但特困生在“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社会支持”、“心理与行为解脱”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特困生(P<.05)。 三 特困大学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 表2 各年级特困生压力源各因子得分的比较(&[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军校和地方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社会支持 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