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核酸

2%甘氨酸、2×SSC EDTA、0.4%Triton X-100,各放置10分钟,3μg/ml蛋白酶K 37℃消化30分钟,浸入4%多聚甲醛10分钟,2×SSC平衡并热变性切片后加预杂交液(10%葡聚糖硫酸脂,50%去离子甲酰胺,500μg/ml变性鲑精DNA,1×Denhardt s,2×SSC,0.1%SDS),置37℃ 2小时,滴加经热变性探针1μg/ml,42℃杂交20小时。经梯度SSC洗涤,滴加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1∶800),置37℃ 1小时,用PBS缓冲液洗涤后加硝基四氮唑烂(NBT)和5-溴-4-氯-3-吲哚磷酸盐(PCIP),置室温暗室1小时,用PBS缓冲液洗涤终止显色,然后用甘油封片。阴性对照为杂交液,不加探针。
  四、结果判定:以肝组织切片中出现特异性蓝紫色产物为标准,定位TTV基因。

结  果
  阳性杂交信号呈蓝紫色团块状或颗粒状,集中于肝细胞核内,在整个肝组织中均匀分布。阴性对照中未见蓝紫色产物。17份标本中共有7份呈阳性,阳性分布情况为:正常人检测5例中,1例TTV阳性;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3例TTV阳性;4例丙型肝炎患者中,2例TTV阳性;3例戊型肝炎患者中,1例TTV阳性。

讨  论
  TTV病毒是由Nishizawa等[2]应用代表性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发现的。该病毒为单链DNA病毒,无包膜,病毒基因组全长3 739个核苷酸,有两个开放读码框ORF1和ORF2。目前,尚未确定TTV属于哪一科病毒,但它具有微小DNA病毒科的某些特征。Okamoto等[3]对日本各型肝病患者、暴露于血液或血制品的高危人群及供血员的血清检测,结果发现各型肝病患者的TTV DNA检出率均高于供血员;在肝脏组织中的TTV DNA 滴度较血清中高10~100倍。受血者感染TTV后,表现为一过性或持续性病毒血症,并与ALT异常有关。但由于样本较小,TTV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该病毒也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
  本研究用于标记探针的TTV DNA片段位于病毒基因组的ORF1区,探针DNA经序列测定,与日本TT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0%,并用BLAST程序检索了GenBank+EMBL+PBD序列库,除与日本报道的TTV DNA有很高的同源性外,未发现与其他病毒的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TV在肝细胞内复制,且集中在宿主的细胞核内,说明TTV可能为核内寄生或其基因已整合至细胞基因组中。感染TTV的宿主细胞未见明显的坏死倾向,提示该病毒可能比较温和。被TTV感染的细胞核浆比高于未感染的细胞,提示该病毒感染可能与细胞所处的繁殖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关。由于TTV基因组较小,全长仅有3 000个核苷酸,因此,其复制可能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的某些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型肝炎病人的TTV感染率(6/12)高于正常人群(1/5),这与TT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4]。在其他组织中是否存在TTV感染,是否有TTV健康携带者,以及TTV感染的临床意义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经庄辉教授修改,特此致谢

作者单位:李伯安、程云、李靖、高蓉、赵景民、王松山、张敏、罗清华 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免疫研究室;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等速被动测试方法对偏瘫膝伸痉挛肌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骨痂组织冰冻切片前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应用MOEA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应用硫酸镁治疗胎儿生长迟缓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应用于护理诊断的探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应用图象处理系统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
    应用SPECT观察激素对股骨头血流动力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