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病毒TTV的研究现况 |
|
王海涛
自1997年10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1]发表第一篇关于发现TTV的论文以来,许多国家开展了TTV的研究。现就文献报道以及我们的工作,对TTV研究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TTV的发现及其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非甲~非戊型肝炎的病因,1995年发现HGV,使大约10%~20%的非甲~非戊型肝炎的病因获得解释,但目前对此有不同看法。1997年日本学者[2]通过流行病学观察,运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终于从一个输血后肝炎病人(TT)血清中克隆到一个500bp的片段(N22)。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N22与输血后肝炎的高度相关性,并将该基因片段可能代表的病毒以病人名字命名为TTV,从而揭开TTV研究的序幕。同年,Okamoto等[2]报道了TTV全基因,并分析TTV在人群中的分布,第一次为人们展示了TTV的真面目。Okamoto[2]的资料显示,TTV是一个3.7kb的无包膜的单股DNA病毒,可能归类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蔗糖浮力密度为1.26g/cm3,氯化铯浮力密度为1.31~1.32g/cm3。TTV含两个开放阅读框架(ORF),ORF1位于该基因组的589~2 898位核苷酸,编码770个氨基酸,其N端为富含精氨酸的高亲水区;ORF2位于107~712位核苷酸,编码202个氨基酸。1999年,Mushahwar等[3]对TTV作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结果显示,TTV是一个环行负股DNA病毒,全长3 852个核苷酸,比Okamoto所测TTV基因长113个核苷酸(其中GC比例为89%),氯化铯浮力密度为1.31~1.34g/cm3,TTV颗粒大小为30~50nm,其基因结构类似于圆环病毒中的鸡贫血病毒。同时考虑到TTV与任何已知病毒都不一致,故Mushahwar等[3]建议将TTV列为单独一个病毒科——Circinoviridae(圆环病毒科)。同年,日本学者Miyata等[4]也证实,Okamoto等人所测的TTV基因缺113个核苷酸,但他们认为,TTV应分类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dae),是人类第一个圆环病毒。一般认为,TTV有两个阅读框架,但究竟有几个,目前尚无定论。 二、流行病学研究:到目前为止,TTV大部分研究限于流行病学调查。现有资料表明,TTV分布甚为广泛。Okamoto[2]早期报道显示,在非甲~非戊型暴发性肝炎中,47%(9/19)为TTV阳性;非甲~非戊型慢性肝病患者的TTV阳性率为46%(41/90),其中慢性肝炎为47%(15/32),肝硬化为48%(19/40),肝癌为39%(7/18);血友病患者为46%(26/57),献血员为12%(34/290)。我们实验室与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深圳保安血站的合作研究表明[5]: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中,TTV阳性率为43%(48/112),甲型~庚型肝炎病人中,阳性率为2.9%(3/102),ALT升高的献血员阳性率为34.6%(9/26),ALT正常的献血员为16.9%(28/166)。骆抗先等[6]报道,武汉某学校一大批原因不明的ALT异常学员中,有相当比例TTV阳性者。英国Simmonds[7]与Naoumov[8]等人的资料提示,2%的苏格兰献血员带有TTV,10%的英格兰人携带TTV,50%的血液制品可能已被TTV污染,20%的TTV携带者可能患有严重肝病。泰国Poovorawan等[9]在慢性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吸毒人群、肝癌病人、地中海贫血病人中均查出TTV。美国Mushahwar等[3]报道,约11%的志愿献血者,12%的职业献血员和17%的静脉吸毒者TTV DNA阳性。德国Viazov等[10]报道,约13%的志愿献血员有TTV感染。据此,可以认为,TTV在一般人群中的携带率有可能高于10%。 通过血液(包括献血、血制品、肾透析、骨髓移植等)传播TTV已成为共识[11]。此外,粪口途径也是TTV重要传播途径[12]。日本Ukita[13]发现,病人引流的胆汁中TTV滴度是血清中的10~100倍,粪便中也能检出TTV,且胆汁中的TTV的氯化铯浮力密度与粪便中的TTV完全一致。国内也有类似报道。英国MacDonald等[14]发现,妓女和男性同性恋者的TTV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认为性传播在TTV的流行中不是主要因素。 TTV持续感染是其特征之一。日本的一个回顾性调查表明,TTV至少可携带5年以上,感染TTV后半年内消失[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猕猴桃汁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的机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rrn操纵元序列PCR鉴定术后龟分支杆菌暴发感染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