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例棘颚口线虫病病例分析 |
|
陈宝建1 林金祥1 张榕燕1 陈永东2 徐雪香2
人体感染棘颚口线虫较为罕见,1996~1997年发现7例,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7例均为男性,年龄27~59岁。其中2例军人,1例干部,1例推销员,3例商人。均以游移性肿块或匐行疹为特点,伴有局部搔痒、荨麻疹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2.肿块好发部位与特点:2例腰背部及腋下出现红肿块,疼痛搔痒。3例左上腹与前胸肋缘处出现红肿块,刺痛搔痒,肿块切片查获本虫幼虫。1例右下腹出现皮疹、搔痒,随后下移至腹股沟处,因奇痒搔抓,形成1条红线匐行疹。1例左臂出现红肿块,随后移行至左背部,因患者并发其他疾病,症状不稳定,肿块反复出现,并且胀痛加剧,手臂运动受限。 3.治疗:由于没有特效药物,试用阿苯哒唑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但如果感染虫数较多,一般剂量和单一疗程达不到治愈效果,增加剂量和疗程才有望达到治愈。 4.讨论:由于棘颚口线虫需在淡水蚤类和各种鱼类、爬行类和鸟禽类动物体内发育,经食物链不断传染,终末宿主为狗、猫、猪及人。幼虫进入体内后,游走于肌肉与结缔组织间并逐渐长大。因人体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故感染后一般不能在体内发育成熟,只能在体表层和内脏之间长期移行。当虫体游移至皮下组织时,常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肿块,或缓慢地弯曲游走形成移行性线状匐行疹,并在好发部位出现炎症反应,若虫体侵入脏器组织可危及生命。 近年来,节假日聚餐、喜事宴请常以吃生猛海鲜为乐趣,因这些佳肴多数以冷拌生食为主,故很容易感染该虫。
作者单位:1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扁虫病研究室 福州市 350001,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绿茶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