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 |
|
龚震宇 傅桂明 赵芝雅
为了掌握浙江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人间疫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分析了1952~1996年全省钩体病疫情资料,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全省各县市疫情报告和调查资料。采集医院病人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及分离培养,所用钩端螺旋体国内标准菌株15群15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二、结果 1.流行概况:我省自1952年在临海市首发钩体病以来,到1996年的45年间,累计发病137 570例,死亡91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9/10万,病死率为0.67%,年发病率波动在0.18/10万~140.38/10万之间,以60年代发病率最高,曾经多次发生爆发流行。目前除海盐、长兴和湖州市区没有病人外,疫区县市已扩大到11地市73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数的96%。 2.流行特征:发病主要集中在浙东和浙西丘陵区,浙南山区、浙北平原区和海岛区病例较少。80年代钩体病发病率浙西丘陵区为11.52/10万,浙东丘陵区为5.98/10万,病死率以浙南山区最高,为1.49%,进入90年代情况类似,但是海岛区已无病例。从地形看,丘陵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和山区(P<0.01)。调查29 125例病人,发现患者主要为青壮年,10~44岁的患者占85.38%(24 867/29 125)。其中男性占69.98%(42 390/60 572),女性占30.02%,男女之比为2.33∶1。患者以农民最多,其次为学生。全年均有钩体病例,但有明显季节性,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7~9月,占96.17%(85 357/88 758)。其中8月份为流行高峰,占66.70%(59 205/88 758)。 3.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从病人分离菌株1 732株,分布12群18个血清型,黄疸出血群占49.16%,检测病人血清4 950份,阳性3 178份,诊断符合率为64.20%,分布12个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三、讨论 我省钩体病发病高峰在60年代,70~80年代疫情稳定,进入90年代后,由于预防接种等工作的深入开展,疫情大幅度下降。 因为8月份为我省夏收夏种大忙季节,而且易受台风影响,洪水多,是钩体病爆发的高峰。 我省钩体病流行菌群原以黄疸出血和波摩那群为主,病人菌群基本上与宿主动物菌群相一致,但近年来发现有菌群更迭现象,从病人中分离的菌群与从宿主动物中分离到的菌群不完全一致。1996年龙游县发生了一起因菌群更迭引起的赛罗群钩体病局部爆发流行,提示我们要警惕菌群更迭引起的钩体病爆发流行。近几年,我省发现七日热和赛罗群钩体有增多趋势,需要提高警惕。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兴义市布依族人口遗传病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七例棘颚口线虫病病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