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
|
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non-identification)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维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等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从字面上讲,“超个人”一词的含义是超越个体的人或精神,即超越通常的自我界限、超越时空的人类意识的扩展和转换,它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在说明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重建 评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把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