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命题推理 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心理学对所谓的“命题推理”(proposition)所做的研究,它有时是专指对“如果…,那么…”这一假言推理的研究,有时又包含对形式逻辑学中的“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逻辑推理形式的研究。因此,在此有必要先约定,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说的“命题推理”,主要是与形式逻辑学中的“复合推理”同义。
   心理学对“命题推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如果…,那么…”推理形式的研究;2、对“Wason四卡片”问题的研究;3、对“THOG”问题的研究。下面我们分述之。
  三、对“如果…,那么…”推理形式的心理学研究
  如前所述,在心理学研究中,狭义的“命题推理”指的就是对“如果…,那么…”推理形式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对与这一推理规则相联系的心理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通常,这种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有如表1所列出的用抽象材料构成的推理题。

表1 四种常用的假言推理法则的推理形式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如果P,那么Q 如果P,那么Q 如果P,那么Q
P 非P Q 非Q
所以,Q 所以,非Q 所以,P 所以,非P

   上述四种材料中,每一种的第一句话是表达假言推理的常用法则(在此,都是同一个“如果P,那么Q”的推理法则),第二句是给定条件,第三句是结论。在法则中也可以加上“否定”词,例如,“如果非P,那么Q”。每一种法则都可以接四种不同的条件和结论。实验材料中的法则、条件和结论有时也可以用语义材料构成,例如,“如果字母是元音,那么数字就是偶数”。
  研究假言推理的心理学实验程序一般是,把实验材料呈现给被试,并要求他们评估其有效性。这种评估通常有两种方式:
  1、要求被试决定题目中的结论是否必然可以根据该题目的前提推论出来;
  2、要求被试在假设前提是真的情况下判定结论的真值情况。
  大部分早期的实验仅察看“肯定”条件“如果P,则Q”。表2显示了Taplin(1971),Taplin & Staudenmayer(1973)和Evans(1977)等人在三种不同时间中对成人在这一法则上是如何进行推理的实验研究结果。
表2 三种不同研究中成人被试认可条件推理的百分率统计表:


研究者
时间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Taplin 1971 92 52 57 63
Taplin等人 1973 99 82 84 87
Evans 1977 100 69 75 75

   由表2中的资料可知,这些实验结果具有大体一致的作答模式。通常对这种研究的一般性结论是: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恶性肿瘤与发热 陈年的命题 临床的难题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