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炭疽防治成果与研究进展 |
|
型炭疽和肠型炭疽。 畜间监测认为南方以牛为主,屠宰病畜常污染水塘,极易感染南方水牛,其次是猪、狗、马和羊也有发病;北方主要是羊炭疽,其次为牛、马、驴、骡。畜间炭疽与畜群结构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 病原学监测:1991~1994年全国10个高发省(区)共采样1 455份,检出炭疽杆菌89株,检出阳性率为6.1%,其中环境土样检出率为18.2%;流行期(7~9月)浅层土阳性率(17.2%)高于深层土(3.8%);非流行期浅层土阳性率(3.2%)低于深层土(10.7%),流行期与非流行期土壤污染程度差别有显著性(P<0.01)。水样阳性率为2.14%;皮毛检出阳性率为22.3%;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检出阳性率为14.3%;南方水塘污染严重,自鱼塘中饲养的胡子鲶和鸭子的脏器中均检出了炭疽杆菌。在14个爆发点经消毒处理后一年,于现场取样420份,仍分离到7株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为1.6%,证明消毒处理不够彻底(刘军,等.1994、邱燕,等.1994、刘远恒.1994、付华,等.1994)。 血清学监测:在疫区人群中采血1 688份,进行荚膜抗体检测,结果证明,炭疽爆发点人群的荚膜抗体阳性率为29.1%,非爆发点阳性率为7.52%,两者阳性率有显著差别(P<0.01)。采取接种疫苗的人群(1~1.5月)血清1 425份,经用ELISA检测PA抗体,证明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肯定了疫苗的良好免疫效果(邓金华,卫德安,等.1994)。 三、诊断制剂与诊断方法的研究 炭疽杆菌营养要求不严,普通营养琼脂和肉汤培养基均可生长良好,镜检为革兰氏阳性方头大杆菌,呈链状排列,有形态特征。但与蜡样杆菌、巨大杆菌、蕈状杆菌、苏云金杆菌等近缘需氧芽胞杆菌不易鉴别,早年曾将难于确诊的疑难菌株归之为“类炭疽杆菌”。 60年代初国内一些炭疽实验室先后建立了炭疽诊断实验技术,1963年董树林和张守让分离到我国炭疽杆菌噬菌体AP631株,用于炭疽杆菌鉴别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1965年李良寿等将琼脂片法串珠试验改为液体培养法;随后董树林和张保安又将串珠试验的青霉素3个浓度(0.01u、0.05u和0.1u)改为纸条法(10u),利用琼脂中青霉素自然扩散原理,在炭疽菌生长与抑制的界线处即可找到串珠形态炭疽杆菌。过祥豹等研究了戊烷脒选择性培养基,并发现炭疽杆菌集落的拉丝现象,认为有鉴别意义。推荐用荚膜加抗血清呈现肿胀以检查荚膜。提出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病人荚膜抗体以确定诊断。1983年汪美先实验室制备的炭疽诊断试剂盒通过成果鉴定,其中包括各种试剂、噬菌体、青霉素纸片等,使用方便、快速准确。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从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效果看新中国性病防治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性病防治后梅毒现患和 下一个医学论文: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