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从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效果看新中国性病防治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性病防治后梅毒现患和

同病期梅毒现患率:经过大面积普查普治以后(1956年),现患率下降最明显的是Ⅰ、Ⅱ期梅毒,分别达到95.2%、98.7%,其次为先天性梅毒,下降了62.6%(表3)。
  3.普查普治后不同年龄组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1973年性病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牧区健康人群和既往梅毒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至0.5%和3.6%。其中健康人群和既往梅毒患者康氏反应呈阳性者,年龄均在37岁以上,其中80%年龄在50岁以上,即普查普治时(1951年)年龄在26岁以上者,见表4。
  4.普查普治前后梅毒妇女患者生育情况:梅毒患者普治以后,妊娠妇女流产、早产及死产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以早产和死产的下降最显著(P<0.001),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基本消灭,婴儿死亡亦明显下降(P<0.001),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P<0.001),见表5。
表3 阿巴嘎旗人群1952年和1956年不同病期梅毒患病率(%)

年 度 检查数 病例数 % 梅  毒  现  患
Ⅰ Ⅱ Ⅲ 先天性 潜伏期
1952 9429 3593 38.1 76(2.1) 2472(67.4) 596(16.6) 499(13.9) N
1956 11632 3679 31.6  4(0.1)  33( 0.9) 614(16.7) 191( 5.2) 2837(77.1)
N:无资料
表4 1973年阿巴嘎旗2个苏木人群梅毒
血清学检查

年龄组
(岁) 健康人群 梅毒患者
检查
人数 阳性
 人数* %
检查人数
阳性人数*
%
 0~ 8 175 0 -  0 0 -
 9~17 199 0 -  0 0 -
18~20 83 0 -  0 0 -
21~36 245 0 -  5 0 -
37~60 273 3 1.1 114 3 2.6
61~  31 2 6.5  21 2 9.5
小 计 1006 5 0.5 140 5 3.6
* 康氏反应
三、讨论
  1.性病作为严重影响内蒙古牧区人群健康和民族人口增长的传染病,经过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和复查复治,被完全控制。阿巴嘎旗1952~1977年梅毒患病率的历次普查结果,患病率由1952年的34.4%下降到1977年的0.3%,淋病由1.4%下降至零。从人群血清学监测的数据表明,1973年阿巴嘎旗正常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已降至0.5%,既往梅毒患者的阳性率已降至3.6%。1991年我们对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1 011名健康牧民性病检查结果,未发现新的现患病人,血清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6%,淋病现患率为0.2%(1/62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50年代大规模的性病普查普治工作是彻底的,梅毒传染源在牧区已基本消灭,曾经在内蒙古牧区流行肆虐的性病被消除[5],显示出自治区性病防治工作的巨大成绩,也反映了我国性病防治的巨大成就。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动物模型BLUP法评定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遗
    内蒙古7个群体优势眼的调查
    内蒙古达斡尔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从布鲁氏菌种的变化看内蒙布鲁氏菌病的
    从内科整体护理看护士素质
    蒙古沙土鼠急性脑缺血时新皮质中单胺类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