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效果看新中国性病防治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性病防治后梅毒现患和 |
|
吴秉仁
性病,特别是梅毒,既往称之为社会病,其传播和蔓延与社会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梅毒广泛流行。根据解放前和建国初的一些调查[1],一些城市人群梅毒患病率高达4.50%~10.10%,农村为0.85%~3.80%,少数民族地区的患病率更高,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繁衍的持续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将性病防治列为全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和消灭性病。这些措施包括:①封闭妓院,取缔暗娼,铲除传播根源;②派出民族卫生工作大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性病为重点的防治工作;③成立专业机构,建立全国性病防治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在重点地区开展普查普治与科学研究;④结合防治实践、创造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和工作方法。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梅毒从控制到消灭,是新中国性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解放前,内蒙古地区梅毒流行猖獗。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50~1953年部分地区的调查,少数民族地区梅毒的平均患病率高达48.0%,并且以牧区患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业区较低[1]。自治区成立之后,将消灭和控制性病作为自治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人畜两旺,发展民族人口”方针指导下,实行了“免费驱梅”的大规模普查普治、消灭性病的卫生健康工程,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患病率持续稳定下降,梅毒显性感染由防治前的30%~50%下降到防治后的1%~2%,人口出生与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疾病防治的第一个里程碑。作者总结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疾病防治点的追访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资料来源和方法 1.1950~1956年性病资料来源于锡盟、呼盟和察盟的普查资料[2];1952~1973年锡盟阿巴嘎旗性病防治点的资料来源于锡盟防疫站历年监测总结;人口生育统计资料来源于阿巴嘎旗性病防治点的调查[3]。 2.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1.患病率迅速下降:内蒙古自治区性病防治工作始于1950年。在大规模人群普查普治的过程中,于1956年完成了全区51个旗县的牧区、半农半牧区及农业区普查一遍的任务。普查结果显示,自治区人群梅毒的平均患病率为35.0%,其中牧区的患病率为48.0%,半农半牧区为8.7%,农业区为4.8%;对呼盟、锡盟和察盟部分牧区的调查,平均患病率为57.4%,其中梅毒占47.9%,淋病占9.5%;1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25.0%~28.0%。 经过大面积人群的普查普治之后,梅毒的患病率由普查初期的43.1%下降到1956年的19.7%,下降了54.3%,梅毒现患率和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亦分别下降87.0%,54.6%,见表1。
表1 内蒙古呼盟、锡盟及察盟部分地区防治前后梅毒现患率(%)
年 度 患病例数 梅毒现患率 先天性梅毒 检查人数 病例数 % 检查人数 病例数 % 检查人数 病例数 % 1950* 102059 44027 43.1 10586 3919 37.0 15251 2786 18.3 1956 45001 8897 19.7 7401 352 4.8 4636 387 8.3
* 普查普治前 从锡盟阿巴嘎旗2个苏木(乡)历年的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性病患病率逐年稳定下降。从解放初期(1952年)第一次普查时的35.8%降至1973年的0.5%,下降了99.2%(表2)。
表2 阿巴嘎旗2个苏木历次检查梅毒患病率(%)
年度 检查 人数 性病 患者数 % 梅 毒 淋 病 病例数 % 病例数 % 1952 1864 668 35.8 642 34.4 26 1.4
1956 1780 516 29.0 515 28.9 1 0.1 1965 1561 121 7.7 121 7.8 0 - 1973 1006 5 0.5 5 0.5 0 - 1977 1402 3 0.3 3 0.3 0 - 2.普查普治前后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AIDS的基因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中国炭疽防治成果与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