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石症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
|
庄 勋 李立明
胆石症是常见病,发生于胆囊、肝内胆管和胆总管,其患病率因种族、遗传、地理、饮食等因素而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胆石症患者急剧增加,每十年增加约2倍。美国胆石症患者2 26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德国胆石症患者占10%~15%。我国1989年的调查资料显示,胆石症的总检出率为6.6%,不同地区的检出率在3%~11%之间。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尤其是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将会迅速上升。 胆石症,又被称为“4F症”,即fat(肥胖),fertile(多产次),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意为该病多见于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这种结论最初仅是临床印象,后为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关于胆石症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各种危险因素归纳如下。 一、个体因素 年龄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胆石症的患病率升高[1~3]。日本Okinawa地区全人群现况调查显示[6],19岁以下的居民,无胆石症患者。胆石症多见于成年人和高年龄组,Einarsson认为[4],这是由于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正相关,与胆酸合成及胆酸池的大小负相关。个别地区的研究发现[5],胆石症的高发年龄是30~39岁。 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尽管由于地区差异以及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不一致,性别患病率各不相同,但所得结论一致。如,日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0∶1.7(>20岁);美国为1.0∶3.5(20~74);波兰1.0∶1.3(16~70)。我国[7]胆囊结石的男女比例约为1∶2。胆石症以女性为多,可能与其特有的生理因素有关。妊娠、多孕次引起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是胆石症多见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体质指数(BMI)是反应肥胖的一个常用指标。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BMI≥25定义为肥胖,BMI≥23为超重。肥胖与胆石症的关系比较明确,在女性中尤为突出[2,8],男性与肥胖的关系则不明显[11]。肥胖者胆囊的收缩性发生改变是导致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体重变化是影响胆石形成的又一因素。美国的调查显示[8]:18岁后,体重增加7~9kg,RR=1.6(95%CI 1.1~2.3 ),体重下降4kg或者更多则可能降低患病的危险。相反的观点认为[9],体重下降(尤其是肥胖者)或下降速度较快,将会增加胆石形成的危险。 其它,如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与胆石的关系不确定。天津[10]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干部、知识分子的患病率高于农民。 二、胆石症家族史 胆石症家族史是公认的胆石症危险因素。Gilat[12]报道,有阳性家族史者,患病危险增加1倍。Leoci等[15]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子女有胆石症的OR值为2.9(95%CI 1.2~8.0),姐妹有胆石症的OR值为2.4(95%CI 1.05~5.63),兄弟有胆石症的OR值为2.9(95%CI 0.6~14.6),与配偶的胆石症史无关。Sarin[13]发现,胆石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家庭患病率较对照组高,OR为4.5(95%CI 2.4~8.5),且女性患者居多。但Misciagna[16]等的前瞻群组研究认为,家族胆石病史与胆石症无相关性。 三、行为因素 加拿大的研究显示[5],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患胆囊疾病的危险性;限制活动,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日本[11]的研究认为:如果锻炼频率过于频繁(>4次/周),其患病比值比(OR)有升高趋势。其它文献报道,体育锻炼与胆石症无关。 吸烟与胆石症的关系不确定。Jorgensen认为[8],胆石症的患病率随吸烟量的增加轻度上升,个别研究报道,吸烟对胆石症有保护作用。吸烟与胆石症的关联与吸烟量有关。小鼠的动物试验观察到[17]: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可以使胆酸的分泌增加,并对粘液性产物有直接负作用。在其它的研究中[18],均未发现吸烟与胆石的形成有关。 多数研究[2,8]认为。饮酒是胆石症的保护因素。适量的酒精(40g/天)摄入可以引起胆固醇指数降低,同时使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上升[19];但如果酒精摄入过量(>50g/天),导致肝脏损伤,可降低阿朴脂蛋白AI和AII的浓度,导致胆石形成。其它也有文献报道,饮酒摄入与胆石症无关。 一般认为,餐次、饮食规律与胆石症无直接关联,其间接相关的原因是由于空腹时间较长[18]。Capron[20]研究发现,有夜间空腹行为的妇女,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初探 下一个医学论文: AIDS的基因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