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磷脂碱性蛋白促进单个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 |
|
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MBP 从牛的脑脊髓中提取,通过反复去脂,抽洗,酸抽提,高速离心等步骤,得到电泳为一条主带的MBP。 1.1.2 试剂 胰蛋白酶(上海Songon公司产品),IMDM培养基(Takaro公司产品),小鼠抗人CD45,ICAM-1(冯彪博士后惠赠),sVCAM-1(Dr.Roy Lobb 惠赠),小鼠抗人VCAM-1(迈新公司)。 1.1.3 脐带 剖宫产健康新生儿脐带,取自长春市妇产医院。 1.2 方法 1.2.1 HUVEC的培养 见参考文献[1],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新生儿的脐带20~30 cm,用Hank s液反复冲洗至无血迹,灌入0.25%的胰酶,置37℃温箱中孵育15~20 min,倒出消化液,用含20%小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冲洗,消化液与培养液置于离心管,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培养液调细胞浓度5×105/ml,置96孔板培养2~3 d至融合。 1.2.2 MBP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 无菌取健康人外周血,用Fi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得到PBMNC,调细胞浓度为1×107,分为加MBP组(MBP终浓度为50 μg/ml)和对照组(不加MBP)。 1.2.3 粘附活性的测定[2,3] 培养的HUVEC在96孔板长成致密单层后,分为两组,一组加入MBP刺激的分离的PBMNC的24 h的培养上清,另一组为对照。5%CO2孵箱培养6 h,倾去培养液,用IMDM培养液洗涤2次后,在孔中加入MBP刺激培养72 h和正常培养72 h PBMNC,2×105/孔,设3复孔,37℃孵育1 h,用温Hank s洗去未粘附PBMNC。用含0.15%EDTA与0.05%胰酶的IMDM 100 μl 37℃孵育20 min,洗去粘附的淋巴细胞,加至另一96孔培养板,进行记数,每孔加100 μl 37℃含20%小牛血清的IMDM和10 μl(5 mg/ml)MTT,37℃5%CO2孵箱培养6 h,于每孔加入100 μl SDS-甲酰胺溶液,室温放置1 h,测OD570nm值,用570nm值衡量粘附细胞的量。 1.2.4 可溶性粘附分子及抗粘附分子抗体对粘附的影响 HUVEC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加入MBP刺激PBMNC的培养上清,孵育6 h,一组加入CD54抗体(1:60稀释),另一组作为对照。同时,将经MBP刺激的PBMNC分为:对照组,加入sVCAM-1(5 ng/ml)组,加入抗CD45(1:10稀释)组,孵育30 min。然后按下列情况进行粘附性实验:(1)HUVEC+PBMNC;(2)抗CD54-HUVEC+PBMNC;(3)HUVEC+抗CD45-PBMNC;(4)HUVEC+sVCAM-1-PBMNC。37℃ 5%CO2孵箱中孵育1 h,同上洗涤未粘附的细胞,测定OD570nm值。 1.2.5 TNF活性的测定 收集MBP刺激的PBMNC 24,48,72 h的培养上清,用L929细胞毒活性法进行测定,参见文献[4]。分别测定1:1,1:20稀释的24 h,48 h,72 h的培养上清[细胞毒性(%)=(1-实验孔OD570nm/对照孔OD570nm)×100%]。 1.2.6 HUVEC的VCAM-1的表达 将MBP刺激的PBMNC的24 h培养上清加至刚刚融合的原代培养的HUVEC,每孔200 μl,阳性对照用100 U/ml的TNF,阴 性对照仅加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4.4%枸橼酸钠消化液进行消化,Cytospin甩片机400 r/min甩5 min,经丙酮固定后,进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 1.2.7 HUVEC的ICAM-1的表达 同上制备细胞,使每组含HUVEC5×105,加入FITC标记的小鼠抗人ICAM-1单抗,4℃孵育1 h,洗涤后,FCM检测,记数10 000个细胞。
2 结果
2.1 粘附活性测定 由图1可见,MBP刺激的PBMNC与HUVEC之间的粘附的细胞数较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2),PBMNC与加入MBP刺激PBMNC培养上清的HUVEC之间的粘附的细胞数与对照相比有差异(P<0.05),MBP刺激的PBMNC与加入MBP刺激PBMNC培养上清的HUVEC之间的粘附的细胞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支气管哮喘发病中 2AR mRNA水平变化的初步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野生型p53基因脂质体转染细胞疫苗的制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