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学校恐怖症 的临床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2]分别对患病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评。使用自设的家庭和学校问题问卷对学校恐怖症病人进行调查,包括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期望、父母温情、理解、教师是否严厉、有否体罚、是否遭到羞辱等项目分别进行测查。

结 果

  1.学校恐怖症和正常对照组的智商比较

  表1 学校恐怖症与正常对照组智商比较(±S)


智商 患病组(n=16) 对照组(n=16) t p
言语智商 101.28±18.42 97.03±15.20 1.63 >0.05
操作智商 94.83±17.91 95.14±16.44 0.24 >0.05
全智商 98.18±18.10 95.90±16.11 1.11 >0.05


  总体上从表1可见,两组在言语、操作、及全智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2.临床特点 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智商在80-90之间的学校恐怖症患者8例(50%),其中80-85的5例(31.25%),86-90的3例(18.75)。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的排名偏后,发病年龄小于12岁,在小学三、四年级起病。发病可以没有诱因,亦可能是因某事被老师批评、指责或体罚,因成绩不理想被家长责骂等等。发现患者到了上学的时间仍然在睡觉,家长叫也叫不醒,过了上学时间则自然就起床。或者早晨上学时间突然晕倒、突然腹痛等等。也有表现为直接的情绪表达,如哭闹、喊叫和焦虑不安等。情绪抑郁者少见。智商在100-130者8例(50%),其中100-115者2例(12.5%),116-120者4例(25%),120-130者2例(12.5%)。他们的学习成绩多为中上等,发病年龄均大于14岁,有6例在初二发病,2例高一发病。诱因多为测验、考试或升学,害怕自己考不出好成绩,害怕被同学赶上,保不住名次等。临床表现可以躯体不适为主,如头痛、头晕、全身不适,或恶心、呕吐、腹痛等。也可以不愿上学为直接表达,但内心又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由此形成内心冲突而情绪抑郁、自卑,甚至有自杀行为。16例学校恐怖症者均为慢性起病,从不愿上学到不去学校时间最短为3月,最长为60月(5年)。平均为20.13±17.78月。首先表现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这是不易察觉的前趋期症状。继之以各种理由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一周、几周或几月)有一次不去学校,最后达到完全不能上学的严重程度,且持续一周以上。
  3.两组艾森克个性问卷得分比较
  学校恐怖症组的P、N均值高于对照,E和L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结果详见表2。

表2 两组各分量表粗分均值比较(±S)


维度 学校恐怖症组(n=16) 正常对照组(n=16) t p
P 5.72±2.31
3.34±2.18
2.193
<0.05

E 5.58±4.42 7.39±3.99 2.391 <0.05
N 7.68±3.46 6.56±3.32 2.112 <0.05
L 15.78±4.90 18.87±4.55 3.121 <0.01


  4.学校恐怖症患者的家庭情况、学校情况调查
  16名学校恐怖症病人中,有10名病人的父母是中专以上学历,均为技术或行政干部。占患病总人数的62.5%;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对学习成绩过分重视的有12例,占75%;父母对子女较少的温情和理解的有6例,占37.5%;老师严厉、体罚、甚至言语侮辱的有4例,占25%;重点学校、重点班或自费班学生6例,占37.5%。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福州市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现状及管理措施
    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
    浅析医学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
    浅议学校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运用
    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
    重视 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素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