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若无法确定病原菌,则应选择广谱的抗真菌药物。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可分3大类: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酵母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等)和除皮肤癣菌以外的其他多种霉菌(包括曲霉菌等)。所引起的甲真菌病又分别被称为甲癣、甲念珠菌病、甲霉病。据统计,吉林省15年来甲真菌病致病菌种,虽然红色毛癣菌的分离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占绝对多数,达77.1%,须癣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烟曲霉分离率则呈上升趋势,分别占10.0%、8.6%、4.3% [9] 。而桂北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检测中,红色毛癣菌占第一位(达46.6%),其余依次为其它念珠菌属(12.4%),白念珠菌(9.8%),大小孢子菌(8.5%),酵母菌(4.7%),须癣毛癣菌(4.7%),曲霉(4.3%)及石膏样小孢子菌(3.0%)等 [10] 。另外还应注意少数病例甲板中存在着混合感染,临床上以皮肤癣菌与酵母菌或其他霉菌的混合感染多见。 2.5 患者的依从性 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只有52%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口服药物治疗,25%的患者认为已治愈而自行停止药物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好坏又与甲真菌病治疗疗程较长、费用偏高和对其危害性缺乏了解有一定关系 [11] 。
2.6 药物的相互作用 比较而言,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甲真菌病疗效影响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肝药酶诱导剂(如利福平等)可加快特比萘酚的血浆清除,使血药浓度降低,肝药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等)可抑制特比萘酚的血浆清除,使血药浓度升高。因此,在合并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使其处在有效的血药浓度的范围内。
2.7 甲的基础疾病 很多甲真菌病都发生在异常的甲上,如甲的原发病痊愈,甲真菌病亦痊愈;在慢性和先天性甲病无法医治的,真菌感染会变成慢性,此时治疗则以治疗其基础疾病为主 [12] 。
3 结论
甲真菌病治疗失败的比率较其他疾病来说明显偏高,使患者对治疗此病的信心大受打击。因此临 床医师在治疗本病时,应充分了解影响甲真菌病疗 效的各种因素,从而正确地指导患者用药。目前治疗本病的趋势是联合用药,但对有心肝肾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原则上只应用外用药治疗其甲真菌病 [13] 。为防止其复发或再感染,可定期局部外用搽剂进行维持治疗,如2周1次采用具有强效穿透作用的5%阿莫罗芬甲涂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机理在于阿莫罗芬甲涂剂能在甲板上形成一层非水溶性的膜,膜中含有高浓度的阿莫罗芬,能快速渗透进甲床,并可在甲上停留一个星期,也使之易于释放并渗入甲板。经检测,2周后,残留在甲中的阿莫罗芬对皮肤癣菌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仍然高出MICs很多倍 [6] 。
参考文献
1 林新瑜,王尚兰,段西凌,等.伊曲康唑在中国应用近十年的临床经验回顾.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7):429-430.
2 R.J.Hay.The future of onychomycosis therapy may involve a combination therapy.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1,145(supp.l60):3-8.
3 吴绍熙,郭宁如.提高甲真菌病治疗效果研究进展.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56-557.
4 中华医学会分会.皮肤病学皮肤科就诊患者足病情况调查.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1):55-56.
5 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介绍.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37.
6 王红,刘维达.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401-402.
7 王丹,李若瑜.阿莫罗芬外用治疗甲真菌病.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399-400.
8 朱文元,范卫新,周宝泉,等.伊曲康唑短程冲击加除甲疗法治疗甲真菌病117例疗效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2
):139-140. 9 金学洙,刘兵,李福秋,等.吉林省15年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