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精华择要 |
|
适合我国国情的 多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消化道肿瘤
1.胃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萧树东和北京医科大学林三仁等报道,胃癌的发 生及发展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在国内首 先建立了ENNG犬胃癌模型,该方法诱癌率可达100%。我国的研究观察到从胃黏 膜充血、糜烂及腺体萎缩、肠化,到出现腺瘤样增生及异型增生、直至重度异型 增生到癌的发展过程。从而证实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实验还发现,叶 酸能预防犬胃癌的发生,对人胃癌前期病变也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到叶 酸能维持DNA甲基化的功能。解放军总医院对资料完整的36例胃癌诊断前12~2 4个月的癌周病理组织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癌前1~2年,在胃底体部(100%) 和窦部(93%)已存在癌前病变。这不仅证明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 而且提示定期胃镜随诊,在疑有癌前病变的区域活检,有助于更早期发现癌变。
2.大肠肿瘤:大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事件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过 程。对其分子水平的研究较多。已发现的相关基因不下八九个。浙江医科大学郑 树等应用减式杂交技术,对新的大肠癌负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新发现了 2个抑癌基因SNC6和SNC19(NCBI编号分别为U17714和U20428)。U17714为2932bp, 染色体定位于22q13,U20428基因为2900bp,染色体定位于11q24,其基因水平均 在大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同一病人的正常黏膜中呈高表达,说明基因在大肠癌 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表达缺陷。
对高危人群筛查及定期检测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大 便潜血试验,计算机大肠癌危险度模式识别和纤维肠镜检查。自70年代末以来, 在浙江省海宁市对普查中检出的2 815 例大肠息肉病人进行息肉摘除术,并对该人 群应用肠镜随访,复查出的息肉再进行摘除,发现近十几年来该市大肠癌的发病 有下降趋势。浙江医科大学提出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序贯式大肠癌筛检的模式,对 肠癌高发现场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四、消化道内镜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研讨会纪要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唇癌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