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精华择要 |
|
陈学清 王伟岸 潘国宗
由中华医学会所属消化系病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和肝病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一 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于1997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参加会议的国内代表1 500余人,遍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还有来自香 港的代表。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 600余篇。特约专题报告31篇,报告人除国内 知名学者外,还邀请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著名 专家教授前来讲学并做内镜示范表演。会议交流的论文800多篇,形式多样,包 括分会场报告、壁报展示和书面交流。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内容精彩, 反映了我国消化系疾病最前沿的学术水平。现对大家较感兴趣的若干专题择要简 介于下。
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
GERD是指有明显的反流症状和(或)明显的解剖缺陷,从而出现继发的胃内容 物反流进入食管。最常见的反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和反食等。调查显示,大多 数有明显反流症状的病人内镜下可缺乏食管炎的证据,说明内镜在诊断GERD上有 其局限性。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各种参数已用作诊断GERD的“金标准”,但其有 效性仍存在相当的欠缺。事实上,临床表现可以粗略提示其诊断。最近,从GERD 病理生理观点设计了标准问卷用于临床进行症状分析以协助诊断。给予奥美拉唑 20 mg每日2次,用药1周,同时给病人逐日进行症状评分,对GERD的诊断敏感性 为80%。因而提示,全面的症状评价结合大剂量奥美拉唑短程试验治疗,在大多 数情况下也是可以对GERD作出临床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必需注意,在食管癌 高发区、高龄病人既往无反流病史者,或有效药物对症状不能控制、伴有不典型 症状(体重下降、出血、吞咽困难等)时,均应考虑行内镜检查。
北京协和医院介绍了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GERD的关系,发现胃食 管反流病是阻塞性睡眠病的高危因素,两者可相互并存或相互加重。
二、幽门螺杆菌(Hp)
Hp已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与慢性萎 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交流Hp的研究成果是本次大会的热点课题。
我国是Hp感染率高的国家之一。中山医科大学胡品津综合报道,Hp在慢性活 动性胃炎中检出率高达90%,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病人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8.9%、100.0%、83.3%和57.4%。广州、兰州等地较大样本的 血清学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是获得Hp感染的关键年龄(感染率为15%~45%),此后 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19岁以上可高达32%~75%,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 国Hp感染率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在胃癌高发区可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区。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通过对112株Hp的SDS-PAGE和对118株Hp的 蛋白印迹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人群感染的Hp存在菌型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造成不同 地区感染人群中的抗体成分不同,如抗原使用不当,可在不同地区Hp的流行病学调 查中造成系统偏倚。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周殿元报道了Hp变异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该菌耐药、 传播的关系。研究认为,Hp的变异体是球形体,也有长丝体、巨球体、原生质体 等。在治疗后已“根除”Hp的病人胃内检出尿素酶阴性的球形体,说明其与Hp的复 发有关,球形体在环境水源中能生存较长时间,说明也与Hp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重点应包括:Hp变异体在体外和动物活体中形态逆转情况及其与耐药和传播 的关系;Hp变异后生长、代谢的表型与基因型变化规律的进一步探讨等。北京协 和医院的研究提示,可根据幽门螺杆菌cagA和vacA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对菌株 的毒力进行分型,更有临床意义。
Hp的治疗趋向于用抑酸药加二种抗生素的三联方案,但还没有一个“标准方案”。 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病人的依从性、结合药物经济学等来探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研讨会纪要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唇癌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