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研讨会纪要 |
|
每日3次或以上)。(6)每年复查CT和X线,并小结1次。
关于疗效判定,会议认为,AS疗效判定至今尚无公认的标准,面对多种建议方 案,不宜偏执一方。建议按以下内容记录:(1)疼痛严重性估计,用10 cm视力对照 表法;(2)附着点指数按Mander等的方法计算;(3)炎症程度:晨僵时间和外周 关节肿胀指数;(4)中轴关节指 数和功能指数按Dongados推荐的方法计算,外周 关节炎按Fuchs 28个关节加10个趾关节计分法;(5)脊柱活动功能;(6)新发生 的虹膜睫状体炎;(7)病人对病情估计;(8)医生对病情估计用BASDAI标准,10 cm视 力对照表法;(9)前述实验室检查;(10)骶髂关节CT检查和骨盆正位平片及必要部位 X线相。根据以上各项变化情况,再行分析,总结最佳疗效判定方案。
与会代表认为,既往疗效估计大多忽略健康状况测定;此次协作研究将予充 分重视。Lawren等的HAQ-S标准可供参考。另外,还要重视病人对治疗依从性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二、关于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不止于了解疾病的分布,包括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内的 病因,以及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对策,还包括疾病分类诊断方法、自然病史和临床 干预(即临床试验及其评价)的研究。
我国风湿病学工作者早于本世纪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有组织、有计划、 采用标准方法的研究始于1984年,张乃峥教授领导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ILAR) 合作在我国进行的类风湿关节炎(RA)、AS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调查。不但证 实我国南、北以及中、西方RA、AS患病率相近,而且发现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群风 湿病症状频率不同,北京显著高于南方。其后,陈顺乐教授在上海纺织厂、上海钢 铁二厂进行的调查及其领导的WHO-亚太地区风湿病协会联合会(APLAR)在中国进行 的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研究也使人们对我国RA、AS、SLE、骨关节炎(OA)、 骨质疏松(OP)、痛风等多种风湿病的情况有所了解。期间东北、广东,以及其后山东 等地,也都先后进行了规模不等的风湿病流行病学研究。其中不少地区工作的细致程 度,为不少西方先进国家所莫及。所憾未行统一组织和统一方法。以至连国内某些学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乳糜泻的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精华择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