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糜泻的研究进展 |
|
吴晰 鲁重美
乳糜泻(coeliac disease, CD) 又称为成人乳糜泻,麦胶敏感性肠病, 非热 带口炎性腹泻。它是由于含麦胶食物引起小肠的黏膜损害,以小肠吸收不良为主 要表现。病理改变包括小肠黏膜平坦, 绒毛萎缩,隐窝肥大,细胞增生, 黏膜内炎 性细胞浸润。去麦胶饮食可使临床症状及镜下损害得到改善。此病在欧洲地区高 发,保守估计其有症状者的发生率为千分之一[1],澳洲的发病率不及欧洲[2]。 随着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进展,许多无症状或非典型症状患者被发现,发病率有所 上升[3]。意大利学者认为总人口发病率可达三百分之一[4]。在我国,该病报道甚少。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明确,即麦胶饮食,包括小麦、大麦、裸麦、燕麦等类食物。其中 分别含有麦胶蛋白、大麦醇溶蛋白、裸麦醇溶蛋白及燕麦蛋白。前三者间有交叉 免疫活性,而燕麦蛋白与其交叉较少,故而其黏膜损害似乎较轻[5]。麦胶蛋白 以多肽单链的形式存在,富含谷胺酰胺和脯氨酸,用电泳的方法可将其分离为α、 β、γ、ω 4个片段,其分子量为32 000~58 000[6]。它们均可引起肠黏膜 的损害,其中以α为最重。1984年,Kasarda等人[7]已完全测定出α分段 的一级结构,目前各国学者正力争确定具有小肠黏膜毒性作用的氨基酸序列。在 体外试验中,从(α-麦胶蛋白分离的若干多肽片断被证实有致CD毒性,这些肽链至 少包括12个氨基酸序列。最近,Cornell和Mothes[8]将毒性序列缩小到从 N端起始的9肽(即含第11~19氨基酸)片段。一旦获取特异性的毒肽链,就有可能 通过小麦胚芽DNA水平的改造获得一种新型的植物品种:既具有小麦类食物的烤 烘性质又无其毒性作用[6]。
目前认为,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5,6,9]:
1.遗传基因学基础:CD的发病与位于6号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Ⅱ组D区基因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DQ亚区的等位基因DQA1*0501和DQB1*0201 编码的DQ2分子,在95%的CD患者中呈阳性。但是不到0.1%的DQ2携带者发展为具 有临床症状的CD,即DQ2分子阳性并不足以引起发病。基于DR17/DR7杂和体在CD人 群中阳性率高,而DR17和DR7单倍体均携带CD相关的DQB1*0201等位基因。故而推测 DQB1*0201的基因剂量可增加CD的易感性。大部分缺乏DQ2分子的CD患者,其DR4单 倍体阳性,提示HLA相关的CD易感性是由多基因参与的。对同卵双生子CD发病的研 究提示,尽管HLA区的基因组是CD易感性的主要标志,但其他的基因背景或环境因 素也影响表现型。
2. 免疫学机制介导: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在小肠黏膜的损害过程中起主要作 用[6,9,10]。HLA-Ⅱ分子为一跨膜的糖化异二聚体,包括α链 (34 000)和β 链 (29 000),分别由HLA D区A、B基因编码。该分子主要在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当肠道内麦胶蛋白作为抗 原样本被淋巴集结的M细胞转移给上述细胞,由后者经HLA-Ⅱ分子递呈给具有免 疫活性的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抗原HLA-Ⅱ分子复合物,使小肠黏膜 内T辅助细胞(TH)、主要为TH1亚群(炎性中介细胞)受到特异性刺激,导致前炎性细 胞因子分泌。这些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肠道细胞,同时也增加MHC抗原的调节 及细胞毒T细胞的活性。有证据表明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可作为细胞溶解的效应 者,在前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下引起肠道病理改变。在CD早期,即有IELS的γ/ΔTCR 表达的增加。
在多数有症状及部分无症状的CD患者中,可检出抗麦胶蛋白抗体(AGA)。在局 部的小肠分泌物中,亦可测得AGA的IgM、IgA抗体。AGA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及 在补体参与下引起发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协作组研讨会纪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