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恶性淋巴瘤一例 |
|
王晓敏 武丽君 艾合买江
患者:女,50岁。确诊类风湿关节炎(RA)15年,病程中先后服用多种非甾类消炎药及强的松、雷公藤及青霉胺、甲氨蝶呤治疗。病情控制尚不满意。今年1月发现左颈部一蚕豆大小肿块,无疼痛,后逐渐增大至杏子大小,至5月发展为3个。就诊后收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口干、眼干。体重减轻约7 kg,并有反复关节肿痛。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双侧颞颌关节压痛,不对称张口困难,牙齿多个脱落,并有数个残根。左腮腺区可扪及约3.5 cm×2.5 cm大小肿块,左颈部扪及1.5 cm×2 cm肿块2个,黄豆大小淋巴结数个。肿块质韧,中度硬度固定无压痛,无融合和粘连,无红肿破溃。双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对称性肿胀,压痛并活动受限,双手呈钮孔花样改变,指间肌萎缩。辅助检查:Hb 88 g/L、WBC 7.3×109/L,PLT 157×109/L,ESR 54 mm/1h,IgG 27.300 g/L(正常7.230~16.850 g/L)、IgA、IgM正常。RF 1:128,CRP(+),ANA(-),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cl-70抗体(-),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胸片示:双肺间质性改变。双手X线片:双手远端及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右手2、3掌指关节呈半脱位畸形,双腕关节诸骨间隙消失相互融合,双手诸骨骨质密度减低。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和腹部CT扫描未发现淋巴结浸润。左腮腺区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D20(+)、CD45RA(+),BCL-2(+),CD45RO(-),PCNA(+)90%。病理诊断:左腮腺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滤泡呈弥漫型,大、小裂细胞混合,B细胞性,中度恶性。临床诊断:RA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Ⅱ期B。经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1周期后,淋巴结明显缩小病情稳定。 讨论: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恶性淋巴瘤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推测这类患者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体内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特别是T细胞功能缺陷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关。该患者确诊RA 15年,长期不规则服用非甾类药物及强的松,且间断服用雷公藤4年,总疗程约2年半。间断服用青霉胺3年余,总疗程约2年。本次入院前8个月开始正规服用甲氨蝶呤治疗。这些可能是导致体内免疫功能紊乱,从而使部分淋巴细胞克隆恶变发展为淋巴瘤。
作者单位:830001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上一个医学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致肺动脉栓塞一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公共卫生意义及策略进展
|
|
|
|
|
|
|